Friday 8 March 2013

中科院外籍院士姚期智:科学家与科学之路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4/263418.shtm

■姚期智
 
我从事科学工作几十年,也认识了很多杰出的科学家。我自己觉得科学家的生涯很有收获,当科学家是一个非常好的体验,从中可以品尝到巨大的乐趣。
 
首先,我要谈一谈什么是科学家,科学家做什么样的事情。在此,我想引用大文豪萧伯纳在一个剧本里说的几句话:“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这句话脍炙人口,很多人用不同的方法引述。我觉得这句话正可以用来代表科学里面的两种主要精神。属于第一种的,看到自然现象,想办法解释为什么这样,代表者就是牛顿:由苹果落地而推出万有引力。代表第二种的科学家,就是高锟教授,从玻璃想到发明光纤通讯而成为光纤之父,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对整个世界有无比重要的贡献。
 
在我的科学生涯中,遇到的这两类科学家很多。首先讲讲他们对我的启发。
 
我早年在哈佛大学物理系的导师,格拉肖(Glashow)教授,1979年诺贝尔奖得主。他家从俄国移民到美国,基本上是工人阶级,但家里对子女教育非常重视。他从年轻时就对科学非常敏锐,上布朗士科学高中(Bronx Science High School),是纽约市非常出名的中学。在优秀的学校念书,最大的好处并不是证明自己的优越和聪明,而是你在这些地方能遇到很多杰出的同学和朋友,能够互相激励,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人的天赋。他的一个高中同班同学,后来也成为诺贝尔奖得主。格拉肖是一个非常有创新力的人,能够很大胆地假设一些事情,对自己所作的结论非常有信心。他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个非常杰出,那就是预测了粲夸克。物理学家一开始认为有三种基本的夸克,他推断还有第四个存在,得到结论的方法虽不是那么严谨,但他有非常强的直觉,这一推断后来果然被证实,这对物理界有非常大的影响。这件事启发我们,对自己要有信心,敢提出别人没有提出的观点。
 
第二个人是我在哈佛物理系的同学,戴维·波利策(David Politzer)。2004年获得诺贝尔奖。他很有意思的一点是,第一篇论文1973年发表,这篇论文成了他2004年得诺贝尔奖的基本贡献。由此可以说,一个年轻人所做的事情,很可能就是非常重要的,年轻人不要妄自菲薄,研究生论文可能成为最杰出的科学贡献之一。在物理领域,甚至有本科生就作出诺贝尔奖级别的成绩。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插曲,戴维·波利策研究的内容,当时哈佛有一位博士后曾经也钻研过,他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把其他一些理论都证明计算了一遍,计算了七八个不同的理论,剩下最后一个理论时,因为太难,他就放弃了。而正是这个理论,经过戴维·波利策计算之后,验证成功,因此他获得了诺贝尔奖。这对于那位博士后来说算得上是功亏一篑。由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做事不能轻易放弃,要坚持到底。
 
第三个例子,约翰·纳什(John Nash)。他也是少年出英雄的一个例子,他是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的第一篇文章,是1950 年在普林斯顿读本科时发表的一篇两页纸的论文,探讨N人游戏中的平衡点。当时博弈论有个未解的问题:当博弈有双赢的可能性时,怎样作一个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这个问题,即便是博弈论的创始人冯·诺伊曼(Von Neumann)也不知如何解决。纳什拿着他的草稿请冯·诺伊曼过目,后者觉得没什么价值,纳什很懊丧。但他的一个好朋友大卫·戈尔(David Gale),鼓励他继续好好写完。很幸运,约翰·纳什后来发表了这个工作成果,45年之后得到了诺贝尔奖。因此,我们不要绝对相信权威。即使像冯·诺伊曼这么伟大的科学家,也会有误判的时候。
 
下面谈谈我在计算机领域遇到的一些人。第一位是高德纳(Donald Knuth),1974年图灵奖得主。我第一次见到高德纳是在1975年,我刚读完计算机科学的博士,解决了一些问题,他邀请我去访问。他多才多艺,数学上非常有造诣,编程上更有造诣。他有三点让我很敬佩,一是很专注,任何时候只专注于一件事情,他曾说过,在他的日历上,两年之内每天做什么都有计划;第二是追求完美,每件事情力求尽善尽美;第三是做事非常快,编出来的程式比别人运行得快,写程式的速度也很快。
 
高德纳最伟大的工作是写作《编程的艺术》(Art of Programming)这一系列著作。1960年初的时候,美国刚开始有计算机科学系。他对计算机科学不但了解其数学理论,而且是编程的高手,有很多写码的经验。他几乎是唯一一个有这样的能力及学识来建立一门学科的人。他的一系列巨著,使计算机科学成了一门科学。1968年第一卷出版之前,他已经亲笔写好7卷共3000页的手稿。这套书到1973年共出版了3卷,另外还有4卷。但他对当时的排版技术不满意,认为排出的格式不够美观,于是想设计一套好的排版系统,让效果尽善尽美。他是一个人文传统很深的人,喜欢西方古书里手写的字体,希望印刷技术能用科学方法做到和以前的字体一样美丽。1977年我和他一起搭乘飞机去德国开会,他告诉我他要暂时中断关于《编程的艺术》的工作,因为要设计Tex排版系统。因为这件事,耽误了《编程的艺术》的写作和出版,最近第四卷才出来。
 
高德纳是一个对自己要求苛刻的人,而对别人却慷慨大度。他对每个人、每件事都能看到其正面,又热爱音乐、艺术、文学。他的多元化态度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组织一个团队,或者交朋友,都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抱着积极的态度会让人过得比较愉快,这样才能和别人合作。
 
再提一位,杰弗里·乌尔曼(Jeff Ullman),他本来在普林斯顿工作,后来被吸引到斯坦福去。他是一个有冷幽默的人。他曾讲过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他说:聪明人不值钱,一毛钱可以买一打,重要的是能对他人有影响。他自认有一个长处:对于新东西吸收很快,写书也很快。计算机科学日新月异,他对很多新东西都用心学,在很多领域都开课、写书。他还有另外一句话,关于写书的哲学:如果材料好,写得差一点也不要紧。
 
再来谈谈数学家。保罗·埃尔德什(Paul Erdos)。他写了1525篇文章,有511个合作者。他是一个完完全全专心作研究的人,而且他有一些特别的地方:他是一个没有家的人,一年365天,有360天在路上,在美国、欧洲各个地方旅行,基本所需都装在一个随身的行李箱里,也不住旅馆,住在朋友家,他的朋友也基本都是数学家。
 
我在很多大学学习和工作过,基本上每一个环境都有它好的方面。人们常常批评环境太差,但我觉得应该要有一个正面的态度,利用它的长处。如果一个地方人很多,那么你可以交很多的朋友,能够学习到很多东西;一个地方很安静,少有人来,其实也是一个机会,你可以不受别人的影响专心作研究。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一个人的才能不完全是天生的,很可能是后天培养的。有很多人天生非常聪明,开始时可能比人家好很多,但后来的成就未必突出。一个人只要努力,总能变得更聪明更好。我给自己一个挑战的方法:每次变换一个新的方向,而且要越做越好。你想做什么,就朝这个方向走,即使不能完全达到,也能比别人走得远。每次都做比自己能力更难一点的事,这样容易进步。应该尽力做最好的自己。同时,把握好方向很重要,好的方向是十年后依然重要的方向。
 
有些人在研究院学习了两年以后觉得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想改变方向。那么改变方向行不行呢?我想是可以的。很多人都会改变自己的方向,不一定是在科学领域内换方向,也可以去做一个创业者,做金融投资,都是可以的。在小范围内调整研究方向也可以。到底该不该换方向,没有人可以给你一个准确的答案。所以你要“跟随自己的心”。你可能会想,我现在换专业是不是太晚了?你得相信自己,只要是值得做的事情,就永远不会太晚。
 
我想谈谈一个有创造力的巨匠——毕加索。他的工作改变了世界。但是看他后期的作品,不会想到他早期是一个非常传统的画家。他能够画非常写实的画,完全没有一点抽象意义。他的创造性体现在从现实的画法转变到后来抽象的画法。我们平时谈到创新,最忌讳模仿他人。但毕加索却说了一句话我非常欣赏:“模仿别人是必要的,但老重复自己,炒冷饭,就可悲了。”这句话对我们创新很有启发。
 
世界上到处都有能够让我们学习,鼓励我们前进的人与事。今年年初的澳网决赛,是史上历时最长的网球比赛。在这场比赛里,纳达尔(Nadal)历经近六个小时的比赛之后输了。他在比赛以后讲的话非常令人感动。他说:你能在赛场上不断挑战自己身体的极限,这可以说是一个折磨,但是这个折磨是愉快的,这种感觉超越了网球比赛。我觉得他说得非常好。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达到这个境界,只要尽你所能,不管是赢还是输,都会感到非常高兴。
 
我觉得他的这番话用来诠释科学家与科学之路,最恰当不过。

Monday 31 December 2012

我的2012

在2012年的最后一天,下了整整一天的雨。

还有不到两个小时,这个小岛就要迎来新的一年的纪元。这是普通的一年,虽然有着末日的传说,但是在这个世界上一切一如往常,愤怒的人们依然愤怒,迷茫的人们还在寻找。

不过,对我而言,这是特别的一年。

这一年,看了一场演唱会,属于五月天,此外在Chinatown的咖啡馆重温棉花糖;

这一年,看了两场话剧,都交给了赖声川,《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和《宝岛一村》;

这一年,去电影院看了16部电影,开始于《艺术家》,结束于《霍比特人》;还有《雨果》《复仇者联盟》和《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

这一年,走了三个国家20个城市,被澳大利亚的阳光暴晒,在马来西亚的海边游玩,而沉浸于日本的温泉红叶之中。也第一次踏足东方之珠,被维多利亚港的夜色震撼。

这一年,还在深圳实习了半个月,能再次见到许多高中好友,还一起度过了切尔西的欧冠神奇之夜。

这一年,也终于提交了Thesis, 做完了Defense,告别了我的学生生涯。

在这些东西之外,我还记得 Linsanity, 欧洲杯,奥运会 和 中国好声音。

但是也许再过上一段时间,这些回忆会淡去,就像普通的一年一样,不管是痛苦还是快乐,时间终究冰冻了那些鲜活的细节。身旁的朋友也来来去去,各自有了新的方向。而我也似乎在老去,特征之一就是喜欢回忆过去,为了那些遗憾或者那些美好,可是怎么回忆都好吧,过去都是要过去的,而我的2012也将随着他们,被岁月的河流带走。又或者说,是我被河流带走,而回头望去,那些往事终究要变成一个个的漩涡。而我终究要往前方看去,前面也许是激流也许是瀑布,都是靠我自己的选择。所以,往前走吧,让我的2012过去吧。愿我的2013年可以为实现所有的愿望而倾尽全力的奋斗。

但是,我的2012年,终究是不一样的。不过时间怎么样流逝,不管未来是顺境或逆境,富裕或贫穷,健康或疾病,快乐或忧愁,我都会记住属于2012的一个日子:

2012.06.15

Saturday 13 October 2012

无题

做好自己的事情
比较重要

有些梦想说出来
才有实现的可能

不要再继续的腐烂下去了~~~



  • 或许我们追求了一生
  • 仍要从追求本身寻找
  • Sunday 1 July 2012

    上海2004:2008

    2004年的雪

    上海,在我心里总是有特殊的位置的一个城市。

    大学的四年时光带給我的大部分还是快乐和美好吧。

    现在回头看去,发现距离第一次到上海去的时候已经过来8年了。

    也是在大三的时候买了一部照相机,然后慢慢的发现自己保存的照片才多了起来。这部Cannon的机器也一直用到了现在,虽然已经很少用它来拍照了。


    可是,许多事情还是渐渐的褪色吧,并不因为照片是否存在而改变。 可是曾经去过的云南和南京,似乎找不到太多的照片来提醒。那些个城市也许因此遥远,可是许多事情并没有因此淡忘。当初从南京回来的那个晚上,从火车站坐上942的时候立刻发现手机没有了,第二天瓢泼的大雨中去换了个新手机,似乎丢失的不止止是这么一个东西。

    然后回头看看当初的一些照片,记忆里一如昨日的那些场景,原来已经过去了那么那么久了呀。也许某些地方的名字都忘记了吧,也许早已忘记了当时的那些心情了吧。其实,变化一直在,2004年和2008年的上海;2004年和2008年的复旦,都改变了许多了。



    鲁迅公园 2005.5
    2005 年 军训 阅兵
    2006年 集体生日
    夕阳下的码头,长江,2006


    2006.5 崇明 东平森林公园
    2006.7 雾中东方明珠

    2007.10 上海博物馆
    2007 圣诞,景灵堂
    2008.4 七宝
    2008.4朱家角
    2008.4 滨江大道
    2008 校园定向
    2008 上海体育馆 Eason演唱会
    2008 共青森林公园
    2008.6 寝室,最后的时刻
    2009. 毕业一周年

    Saturday 7 April 2012

    现实之余,梦想以外

    也许世界上每一件事情存在都是有意义的,也许每一件事情都去探寻意义也是有意义的,可以并不是每一件事情我都可以探寻得到意义的。

    在这样的过程中,我放弃了一些,也得到了一些。我所失去的未必是我所希望的,我所得到的也并不一定使我快乐。但是这么一路走来,还是一段很重要的旅程。

    现在我去找刚到新加坡的一些照片,照片上的我是多么的青春而意气风发,那个时候的我虽然觉得未来的感情蒙上一层阴影,却未必知道以后所要面对的种种挣扎。如果在看回去毕业时候的我,是多么快乐呀,恐怕潜意识里也只是这是最后一次狂欢。一年之后,灰飞云散,然后才慢慢走入正规。

    有很多时候,我会想,如果我更努力一点点,结果会不会不同?虽然在许多人看来我的PhD过得吊儿郎当,但我自己知道是有多么不甘心。08的时候还有借口,刚当新加坡一切充满新鲜;09的时候沉湎于许多负面的情绪纠结之中;10年才开始上路,也碰到了对我生命影响最大的人,也将和我未来数十年生命交织在一起的她。10年底到11年初是最努力的一段时间,然后回头看看,还是有很多时间被荒废过。

    有一句话是“能生而为迈克尔乔丹是一种天赋,可是,可以经年累月的努力,也是一种天赋”,很多时候,我缺乏的是坚持两个字,所有的无非是一点小聪明罢了,不能成大事。自08年开始的减肥,不能说毫无效果,只是越来越胖,然后现在终于可以回复到最开始的样子,可是,我希望的不是改变自己么?这一年,2012年,我能做到么?

    也许是因为年纪大了,对于所有的自己的弱点看得更加清楚了,不知道,有哪些我是真的可以改变的。此时的我,是否就要真的告别我最后的学生时代了,学着去承担,学着去改变,在现实之余,梦想以外的那么一大片灰色的地带里,我要建起一座桥,连接我的两个世界。

    世界不是一天造出来的,改变这个世界的只是经年累月的努力而已。不管怎么样,时间一直在走,所以不知不觉的,我已经发现我改变了许多。可是我一定要努力抓起那把刻刀,和岁月一起雕刻我未来的模样。

    也许吧,这个世界在乎的只是,你做出了什么,和你能够做什么;虽然一直以来,我还是个很幸运的人,只是,我更在乎的是,我付出了什么,和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有一句话最早在刘慈欣的小说里看到,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也许,我后悔的,就是那些一段段空白的时光吧,在那些时候,我本可以,为自己雕刻一个新的模样。可是,这就是时光呀,我能说什么呢?

    记得两年前,我对自己说过;PhD最重要的不是最后的一个学位,和发表的论文,而是其中所度过的那些时光,有多少闪闪发光,会是我人生永远的回忆和财富。Life is a journey, not a destination,幸运的是,我拥有了许多,因为我的朋友们。PhD这段旅程马上走到终点,然后,便是新的起航,希望,在这最后的一年中,我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Thursday 23 February 2012

    那时我这样生活 转载


    原文地址


    那时我这样生活

    2012-02-17 10:44:51
    说明:公务员面试的时候,需要提交一份自传,于是我写了这样一篇文章。最近在下雨,我想起了它。
    
    自传是一种修辞。生活的珠子散在那里,我们挑拣出一些连成串,于是也就好像有了轨迹可寻。然而,生活的本真就是那些散落的珠子,一旦被串起来,或许构成了生活的一个侧面,但已不再是原初的生活了。
    
    这串珠子如今或多或少将与自己的前途相关,那么,出于本能,自然会更加用心挑拣,于是修辞的意味就更大了,但我想诚实一点。我时常在博客上写一些片段,这其中有不少对过往日子的有感而发。即使仍不能完全摆脱造作,但这些片段会离真实更近一些。
    
    1.
    
          对孩子而言,时间是缓慢的。英国作家格林曾说过这样一个意思,人生是在用二十五岁之后的所有日子咀嚼小时候的漫长岁月。我的父母亲都是铁路工人,小时候很长一段时光我是在他们工作的那个小站度过的。对于这段生活,我有着清晰的记忆,琐碎的经历埋下了我日后对生活的态度。
    
    我们站离市区并不远,不过五公里路程,但却是一片乡土气,连城乡结合部的油滑都没能沾染上。这样说有些刻薄,其时根本没有城乡结合部这样的概念,城就是城,乡就是乡。
    
    既然是乡下人,就有些自生自灭的意思,不像城里人那么“保命”。拔牙不过是用一根缝衣服的棉线绑住牙齿,然后用力一拽。如何处理这拔掉的乳牙却颇有仪式感——上牙扔房顶,下牙扔床底,扔的时候要站直、双脚并拢。老人们说,这样才能长出一口齐整的好牙。
    
    小时候,我非常厌恶男、女这两个字,因为我总会不自觉地想起我们站公厕门口用暗红色涂料写的,那两个歪歪斜斜的男、女。厕所上到一半,邻家奶奶在门口喊我,里面还有人么?我答没有,她便拎着粪桶进来掏粪水去浇菜。蛆就那么爬着,臭气就那么沤着,可在厕所里碰到熟人脱口而出的还是那句“吃了没”。音乐老师让我们自习,转身看去她挑着扁担走了,前面的桶里搭着捞粪的勺,这使我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怀疑音乐课的意义,特别是在又学了那首朝鲜民歌《道拉基》之后。
    
    厕所都是公共的,洗澡间的概念就更难想象了。湿冷的冬天,烧一木盆热水在厨房隔间里洗澡倒是有的,但氤氲的热气只薄薄一层,水很快就凉了,体质差的人往往洗个澡就要病上几天。
    
    好在我们站隔壁火力发电厂有个公共澡堂。因为平日工作上有往来,我们站的人便能沾光去电厂洗个热水澡。一般一星期去两次,周三或者周末的某天。吃过晚饭收拾停当,一家人便拎着大大小小的塑料桶出门,里面放着换洗衣服、毛巾、香皂。穿过铁路、煤场和发电机组,便到了澡堂。
    
    一开始我都是跟妈妈去女澡堂,直到有次妈妈刚给我擦干净身子转身就找不见人,原来我茫茫然、好奇地跟着一个大肚子走了。从此以后,我就被安排和爸爸去男澡堂。可从那以后,洗澡就不再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爸爸心粗,掌握不好轻重,我那擦洗得泛红的身子总有些麻辣辣的痛感。水过烫我也不言语,只是慢慢地站到喷头边捞溅起来的水花,而这只能激起爸爸更大的反感。有些挑衅地,他会把手伸到喷头下:“水哪里会烫?”在他眼里,我太过娇气。
    
    后来搬到城里读书,烧不起煤气,也没了澡堂,洗澡就更成问题。妈妈想了个法子,一大早将一桶水拎到天台上晒,中午回来再添一壶热水。其时,公厕虽然窝在老旧的楼道深处里,但好歹已是抽水马桶,将门关上便成了洗澡间;朝阳面开的窗将小隔间照得透亮,气息也变得干净爽利了。这样将就着洗了一年之后,家搬进了楼房。虽然因此欠了不少债,但终于可以在家里洗上舒服的热水澡了。
    
    2.
    
           爸妈在我们站的角色,很像郭冬临曾在某个小品里演的一个小职工;虽不至于“发带鱼拿最窄的,发个挂历还缺俩月”,但工资却是最少的,也没任何可资利用的“关系”。因为吃了没文化的亏,从小妈妈就对我要求严格,总告诫我要好好学习。至于邻里那些和“关系”有关的故事,妈妈的话我至今记得:“只要你够努力,老天看得见。”
           但我的才分并不高。之所以能从乡下小学一步步读到北大,现在想来,恐怕还是因为坚持。然而,坚持本身并不是一种值得歌颂的美德,因为这很可能意味着方法不得当、走了不少弯路。最初的弯路是小升初的考试。那次经历让我知道,快乐不会是简单的事情。
    
    小学考初中,我所在的小学进市重点中学的名额少,一百五六十名学生只有十九个名额。我很不争气地只考了182.7分,并列第十九名。尴尬的分数直接把我摆到尴尬的位置,按规定由两家人平摊6800元的赞助费。可当时家里因为买房已经积了一堆债,并没有多余的钱了。
    
    有次舅舅很把我当大人般地问道:“真想读一中么?真想的话,大家可以想办法凑钱。”我很认真地告诉他,很想读。剩下的时间,我不断自责为什么不争气,哪怕多考0.1分;也学会了叹息,是不是真的不想读了反而会更好些呢?可想起人们对其他中学的种种可怕描述,学生迟到旷课打架,老师也不上心教学,我又觉得如果放弃读一中的念头,恐怕就不会有什么前途了。其时我对前途的想象很简单,就是要做一个干干净净的学生。
    
    没有门路,只记得姨和妈妈病急乱投医,到处找人套近乎陪笑脸,很是不容易。最后市进修学校的一位老师给了个主意:“这孩子平时成绩不错,有没得过地区级奖励?如果有的话,按政策是可以优先录取的。”还真就有个五年级参加地区作文竞赛时的二等奖。尘埃落定,我终于在八月份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可因为颠簸太多、等待太久,我已经没有任何高兴的神色了。
    
    那样小的年纪何至于如此?但从小到大我清楚地记得许多类似的细节,在我的印象里,快乐的事情总难免因为付出了太多的代价而失去了本该有的喜悦。这样的人生不能很好地体会到知识的作用与乐趣,可对我而言,现实就是如此贫乏与残酷。长期以来,知识对于我只是走出小城市的工具。当然,现在回头去看,走出来之后,成长的烦恼依旧,并没有因此获得了一个更加明朗的未来,但我想有些疑问或许就是不需要明确答案的——因为曾经那样生活,所以有了今天的我。
    
    3.
    
           中学的六年是平淡无奇的。如今想来,这与岁月静好无关,而是因为生在小县城,眼光局限,生活也就随之简单了。2003 年是一个分水岭,对我而言,那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2003年高考铩羽而归,家事也诸多不顺,那是我至今最愁云密布的日子。差北大线二十分,却刚好踩上了厦门一个私立高中招收优秀生的分数线,于是便收拾行李去了那儿,这是人生中第一次出远门。
    
    我在厦门待了一年,其实严格说来这一年我基本生活在岛外杏林区一个叫九天湖的地方,但直到离开我都不知道这个湖在哪。平日里也就是做题看书、看书做题,老师和我们开玩笑,今天去云南转转?做的便是昆明市质检的卷子。
    
    每每提起这一年,妈妈总说我吃了很多苦,但我一直都不认同吃苦的说法。常听说某某人几十年如一日有多么苦,我总觉得是夸张,因为很难想象一个人会这么和自己过不去。之所以会坚持,那是因为苦中有所得、有所乐。
    
    报志愿时,隔壁屋同学的家长说,有出息的孩子就该考到北京去,厦大的学生成天都忙着谈恋爱,不好;又说,厦门就适合我们这样年纪的人养老,年轻人要去大地方闯自己的事业才对。说来有些可笑,我至今都还相信这些话是真的,尽管实践得非常糟糕。
    
    还记得某天傍晚我在找中山路新华书店的途中迷了路,转了个角一片海水便铺在眼前,不远处凸起的小山便是鼓浪屿,再远处便是下沉的夕阳。那便是厦门给我的最后印象。
    
    4.
    
          从2004年到现在,从本科生到硕士生,我在北大呆了近六年。从当初的懵懂无知到如今算是读过了一些书,可能有些慢,但我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这个过程还在继续。对当下的最好记录不是文字,而是行动,但我永远会记得初入大学时的那次跌跤。
    
    如果说非要记录一件事情,本科四年印象最为深刻的,我想会是这件——
    
    大一下学期回校的时候我才清醒地知道大学不是六十分万岁的。可对当时的我而言,这样的教训好像有点措手不及,为时亦晚。周围或主动或被动的消息都告诉我:你是被放弃的。
    
    我当然不至于因此放弃自己,可却真的也抓不住什么实在的东西,如是浑浑噩噩地到了大三下学期。这时候我才知道,曾经让我感到比天大的坎坷如今却是那么的不值一提:法学院保研看的是十八门专业课的成绩,而那个懵懂的大一上学期我没有选修任何一门法律课程。
    
    如今回想大学生活我竟然说的是这样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似乎太过小家子气,可正是这件事让我明白:事情从来没有想象中的那样严重,千万不要轻易否定自我,把路堵死。这是一句废话,可人生不就是在对一句句废话的践行中度过的么?
    
    从那个惨淡的路口,我走进一个歧路花园,读了一些书,认识了一些人,经历了一些事。为当下的生活做注,怎样都多余,怎样也都不足够。我也就不愿多写什么了。

    Tuesday 14 February 2012

    胡适:给毕业生的忠告

    原载1932年7月3日《独立评论》第7号 

    这一两个星期里,各地的大学都有毕业的班次,都有得多的毕业生离开学校去开始他们的成人事业。 

    学生的生活是一种享有特殊优待的生活,不劣稚一点,不脸吵闹闹,社会都能纵容他们,不肯严格的要他们负行为的责任。现在他们要撑起自己的肩膀来挑他们自己的担子了。在这个国难最紧急的年头,他们的担子真不轻!我们祝他们的成功,同时也不忍不依据自己的经验,赠他们几句送行的赠言,–虽未必是救命毫毛,也许做个防身的锦囊罢! 

    你们毕业之后,可走的路不出这几条:绝少数的人还可以在国内或国外的研究院继续做学术研究;少数的人可以寻着相当的职业;此外还有做官,办党,革命三条路;此外就是在家享福或者失业亲居了。 

    走其余几条路的人,都不能没有堕落的危险。堕落的方式很多,总括起来,约有这两大类: 

    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求知识的欲望。你们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学非所用,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认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认胡乱混饭吃,混官吃。在这种环境里即使向来抱有求知识学问的人,也不免心灰意懒,把求知的欲望渐渐冷淡下去。况且学问是要有相当的设备的;书籍,实验室,师友的切磋指导,闲暇的工夫,都不是一个平常要糊口养家的人的能容易办到的。没有做学问的环境,又谁能怪我们抛弃学问呢? 

    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理想的人生的追求。少年人初次和冷酷的社会接触,容易感觉理想与事实相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多年怀抱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热诚,奋斗的勇气,到此时候,好像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渺小的个人在那强烈的社会炉火里,往往经不起长时期的烤炼就熔化了,一点高尚的理想不久就幻灭了。抱着改造社会的梦想而来,往往是弃甲抛兵而走,或者做了恶势的俘虏。你在那牢狱里,回想那少年气壮时代的种种理想主义,好像都成了自误误人的迷梦!从此以后,你就甘心放弃理想人生的追求,甘心做现在社会的顺民了。要防御这两方面的堕落,一面要保持我们求知识的欲望,一面要保持我们对人生的追求。 

    有什么好方法子呢?依我个人的观察和经验,有三种防身的药方是值得一试的。 

    第一个方子只有一句话:“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要解答实用上的困难和理论上的疑难。所谓“为知识而求知识”,其实也只是一种好奇心追求某种问题的解答,不过因为那种问题的性质不必是直接应用的,人们就觉得这是无所谓的求知识了。 

    我们出学校之后,离开了做学问的环境,如果没有一二个值得解答的问题在脑子里盘旋,就很难保持求学问的热心。可是,如果你有了一个真有趣的问题逗你去想他,天天引诱你去解决他,天天对你挑衅你无可奈何他,–这时候,你就会同恋爱一个女子发了疯一样,坐也坐不下,睡也睡不安,没工夫也得偷出工夫去陪她,没钱也得缩衣节食去巴结她。没有书,你自会变卖家私去买书;没有仪器,你自会典押衣物去置办仪器;没有师友,你自会不远千里去寻师访友。你只要有疑难问题来逼你时时用脑子,你自然会保持发展你对学问的兴趣,即使在最贫乏的知识中,你也会慢慢的聚起一个小图书馆来,或者设置起一所小试验室来。所以我说,第一要寻问题。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知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古人说,“待文王而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试想伽利略 (GALIEO)和牛顿(NEWTON)有多少藏书?有多少仪器?他们不过是有问题而己。有了问题而后他们自会造出仪器来解决他们的问题。没有问题的人们,关在图书馆里也不会用书,锁在试验室里也不会有什么发现。 

    第二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离开学校之后,大家总是寻个吃饭的职业。可是你寻得的职业未必就是你所学的,未必是你所心喜的,或者是你所学的而和你性情不相近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工作往往成了苦工,就感觉不到兴趣了。为糊口而做那种非“性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的工作,就很难保持求知的兴趣和生活的理想主义。最好的救济方法只有多多发展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与活动。 

    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也应该有他非职业的玩艺儿,可以叫做业余活动。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因为一个人成就怎样,往往靠他怎样利用他的闲暇时间。他用他的闲暇来打麻将,他就成了个赌徒;你用你的闲暇来做社会服务,你也许成个社会改革者;或者你用你的闲暇去研究历史,你也许成个史学家。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英国十九世纪的两个哲人,弥儿(J.S.MILL)终身做东印度公司的秘书,然而他的业余工作使他在哲学上,经济学上,政治思想史上都占一个很高的位置; 斯宾塞(SPENCER)是一个测量工程师,然而他的业余工作使他成为前世纪晚期世界思想界的一个重镇。古来成大学问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善用他的闲暇时间的。特别在这个组织不健全的中国社会,职业不容易适合我们的性情,我们要想生活不苦痛不堕落,只有多方发展。 

    有了这种心爱的玩艺,你就做六个钟头抹桌子工作也不会感觉烦闷了,因为你知道,抹了六个钟的桌子之后,你可以回家做你的化学研究,或画完你的大幅山水,或写你的小说戏曲,或继续你的历史考据,或做你的社会改革事业。你有了这种称心如意的活动,生活就不枯寂了,精神也就不会烦闷了。 

    第三个方法也只有一句话:“你得有一点信心。”我们生当这个不幸的时代,眼中所见,耳中所闻,无非是叫我们悲观失望的。特别是在这个年头毕业的你们,眼见自己的国家民族沉沦到这步田地,眼看世界只是强权的世界,望极天边好像看不见一线的光明–在这个年头不发狂自杀,已算是万幸了,怎么还能够保持一点内心的镇定和理想的信任呢?我要对你们说:这时候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候!只要我们有信心,我们还有救。 

    古人说:“信心(FAITH)可以移山。” 又说:“只要工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你不信吗?当拿破仑的军队征服普鲁士,占据柏林的时候,有一位教授叫做费希特(FICHTE)的,天天在讲堂劝他的国人要有信心,要信仰他们的民族是有世界的特殊使命的,是必定要复兴的。费希特死的时候,谁也不能预料德意志统一帝国何时可以实现。然而不满五十年,新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居然实现了。 

    一个国家的强弱盛衰,都不是偶然的,都不能逃出因果的铁律的。我们今日所受的苦痛和耻辱,都只是过去种种恶因种下的恶果。我们要收获将来的善果,必须努力种现在新因。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这是我们今日应有的信心。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佛典里有一句话:“福不唐捐。”唐捐就是白白的丢了。我们也应该说:“功不唐捐!”没有一点努力是会白白的丢了的。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我们看不见的方向,你瞧!你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叶开花结果了!你不信吗? 法国被普鲁士打败之后,割了两省地,赔了五十万万法朗的赔款。这时候有一位刻苦的科学家巴斯德(PASTEUR)终日埋头在他的化学试验室里做他的化学试验和微菌学研究。他是一个最爱国的人然而他深信只有科学可以救国。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1)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发展; (2)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3)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他们从病菌变成防病的药苗。 

    这三个问题在表面上似乎都和救国大事业没有多大关系。然而从第一个问题的证明,巴斯德定出做醋酿酒的新法,使全国的酒醋业每年减除极大的损失。从第二个问题的证明巴斯德教全国的蚕丝业怎样选种防病,教全国的畜牧农家怎样防止牛羊瘟疫,又教全世界怎样注重消毒以减少外科手术的死亡率。从第三个问题的证明,巴斯德发明了牲畜的脾热瘟的疗治药苗,每年替法国农家减除了二千万法朗的大损失;又发明了疯狗咬毒的治疗法,救济了无数的生命。所以英国的科学家赫胥黎 (HUXLEY)在皇家学会里称颂巴斯德的功绩道:“法国给了德国五十万万法朗的赔款,巴斯德先生一个人研究科学的成就足够还清这一笔赔款了。” 巴斯德对于科学有绝大的信心,所以他在国家蒙奇辱大难的时候,终不肯抛弃他的显微镜与试验室。他绝不想他有显微镜底下能偿还五十万万法朗的赔款,然而在他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他已收获了科学救国的奇迹了。 

    朋友们,在你最悲观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