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 暴力,到底是 以暴制暴 还是 以德服人, 确实是一个难解的问题,也是《更好的世界》这部电影的主题,虽然最后电影的最后有一个温馨的结尾,可是现实之中,这个问题似乎是无解的。
电影是在幸福指数最高的丹麦和非洲的一个难民营两个视角之间交错进行的,电影的男主角Anto从丹麦来到非洲,当一个无国界医生,为当地的难民进行救治。他在丹麦的儿子Elias是一个懦弱善良的小孩,每天在学校都遭受欺负,而他也只有逆来顺受。直到有一天从伦敦转学而来的Christian为他出气,两个人都很讲义气,也就成了朋友。
Elias的妈妈和Anto之间的婚姻正处于破碎的边缘,因为两人长期的分居,并且Anto曾经出轨得不到妻子的谅解。而Christian刚刚失去妈妈,而他认为这是由于他父亲造成的,于是他对父亲抱着仇恨的态度,而Christian的父亲一方面沉浸在失去妻子的痛苦,和对自己的某些错误决定造成妻子病重的自责之中,另一方面不知道该怎么安抚孩子的情绪,和向孩子解释整个事情,修复和孩子的感情。
于是整个宏大的命题就投影在两个破碎的家庭的两个孩子上面,宽恕还是复仇。本来就是难以抉择的,倘若对付坏人,就要以牙还牙,难道就能解决问题了吗?那么坏人只是屈服在力量之下,并没有真的改变自己,如果没有拥有足够的实力是不是就要接受欺辱,而拥有了实力是不是就是欺负别人呢?但如同圣经一般,打了你的左脸,便把你的右脸交由他去打,对于恶棍来说,没有受到教训,也就这样一直横行霸道吧。虽然在你的内心可以说他已经输了,咱不跟他一般见识, 可是在恶棍的内心,恐怕没有一丝一毫失败的感觉吧?
Christian是信奉有仇必报类型的,当他在学校收了欺负,便抓住机会狠狠的揍了欺辱他的高年级的学生,当他父亲跟他说这样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他回答说,这样子在学校里就不会有人再感欺负我了。 对于如果这样打来打去有意义么,他的回答是,只要第一次打得足够狠就可以了。另一边Anto带着孩子出去玩的时候,被别人打到脸上,选择不还手,并教育他的孩子们。然而别人的气焰却依然嚣张。Anto能知道什么是更好的解决方法,可是孩子们选择了报复。
联想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美国打伊拉克,现在对利比亚的干涉,无非也是选择了 以暴制暴吧,只是未必是一个好的方式,到底 宽恕有没有用呢?我们都没有办法控制事情的后果吧。 电影最后让Anto和 Christian都面对对自己选择的内心考量,至于最后怎么样,我就不剧透了。
影片的摄影很好,丹麦真是个童话一般的地方。有两个地方我的印象很深刻,
一个是电影开头,Christian在他妈妈的葬礼上念诗,和电影最后,Christian终于理解了他的父亲,和他父亲拥抱在一起
还有一个是,在影片的最后,Anto对Christian说的, 我们和死亡隔着一层面纱,可是当我们的身边亲近的人去世的时候,我们感觉到这层面纱被撤走了,于是我们看到了死亡的样子。可是这层面纱总会回来的,我们也要让时间流逝,继续往前(大意如此)。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