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慎入)
中学的时候曾经写过一篇作文,是关于过年的,里面我当时毫不客气的把过年的种种习惯,比如杀鸡奉神,贴春联,初一不杀生出门行大运,初二去探访亲戚之类的嘲弄了一遍。当时的语文老师看完之后似乎教育了我一通,只不过当时年少气盛的我并不服气。然而现在在离家几千公里之外的炎热的小岛上,离着过年还有一个多月的时候,我却无比的怀念我的家乡,还有那些似乎熟悉却又陌生的种种仪式,或者长大了,才能够体会到过年的浓浓的意味吧。
电影改编自当今台湾奖金最高的文学奖「林荣三文学奖」2006年的首奖作品,原文在http://blog.chinatimes.com/essayliu/archive/2006/12/25/138703.html。就如同电影里面讲述的,在仓促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之后,女儿回到家乡,和哥哥一起进行各种庸俗繁琐的葬礼仪式,而中间的疲累让人麻木,只能在不经意之间悲伤,一开始我还以为会不会是如同《葬礼上的死亡》的片子。然而电影只是很冷静的记录着葬礼上的各种见闻,牵涉着小镇上的各式人群,在父后七日的一些略显散乱的剪影中间,透透清新的台湾气息,渗着重重的人情味。就像《天水围的日与夜》一样,有时候觉得自己并不是在看电影,而是一个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生活,那样的真实和平淡,然而又无声的被感染。
在电影的开头,是道士正在做丧礼的准备,然后忽然转到医院,在晃动的镜头下,儿子和女儿匆匆而过,然后是救护车载着他们和父亲的遗体回家,配上女儿内心的独白:我知道,我这一生最最荒谬的一趟旅程,已经启动。我觉得我已经无法停止继续往下面看去。而在叙述着父亲去世后七天从送回家,入棺,到火化的七天时间里,各种往事猝不及防的入侵周围的亲友的心里,或快乐或悲伤,却都很克制,还是一如往常的吃饭,说笑话,似乎让人感觉不到其中的情绪,只是在偶然之中闪现。看到里面阿梅背着父亲画像骑着摩托车回家,奇妙的和女儿十八岁生日时候父亲坐在她背后教她骑摩托车联系在一起,似乎看到了我自己的投影。
这是一部很用心的电影,各种细节和叙事时间的穿插都做得很合适,我总觉得,如果一个人是猛然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么他周围的朋友会感到很悲伤;而如果经历过病痛,周围的亲友都早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也许当真的离开的时候,大家都比较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吧。于是在淡淡的讲述中,人物和观众的情绪在慢慢的积攒着积蓄着,于是当父后的某年某月某日在夜店里偶然提起,会说:没关系,我也经常忘记, 而又会在某班从香港飞往东京的班机上,看着空服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记得给你买一条黄长寿。猛然的爆发出来的情绪,是那样的真实而动人,即使会在机场的角落嚎啕大哭不能自已,也是内敛的,不动声色的想念。
马尔克斯 说过一段话:父母在世时就像一层垫子,将他和死亡隔开,父母去世以后他只能直接面对死亡了。对于电影中母亲早逝的阿梅来说,父亲离去就如同把垫子去掉了吧,而父亲则变成了一张照片。于是总会想起开头道士做法的时候说的:“今嘛你的身躯拢总好了,无伤无痕,无病无煞,亲像少年时欲去打拚。”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