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8 October 2007

一生中最爱

一个好友的心水之歌,每次K歌必点的曲目,用他的话说,“从细唱到大的”。

今天一位知己要踏上了旅途,以后的路总要渐行渐远了

有一点点的心酸,忽然不明白是为着什么

两天一直在起点看小说,从早上10:00到晚上12:00,除了吃饭都在做这件事....今天终于看完了一本,呼........发现好冷啊

恩,总是觉得前言不搭后语,好像总是挣脱不了心里的莫名的感觉吧,可是又不清楚到底是什么。

或者,只是有少许的孤单吧.......

 

歌曲:一生中最爱

歌手:谭咏麟 专辑:神话1991

曲:伍思凯词:向雪怀
如果痴痴的等某日终于可等到一生中最爱
谁介意你我这段情每每碰上了意外不清楚未来
何曾愿意我心中所爱
每天要孤单看海
宁愿一生中都不说话都不想讲假话欺骗你
留意到你我这段情你会发觉间隔着一点点距离
无言地爱我偏不敢说
说一句想跟你一起
oooh ooh
如真如假如可分身饰演自己
会将心中的温柔献出给你唯有的知已
如痴如醉还盼你懂珍惜自己
有天即使分离我都想你我真的想你
music
宁愿一生中都不说话都不想讲假话欺骗你
留意到你我这段情你会发觉间隔着一点点距离
无言地爱我偏不敢说
说一句想跟你一起
oooh ooh
如真如假如可分身饰演自己
会将心中的温柔献出给你唯有的知已
如痴如醉还盼你懂珍惜自己
有天即使分离我都想你我真的想你
如真如假如可分身饰演自己
会将心中的温柔献出给你唯有的知已
如痴如醉还盼你懂珍惜自己
有天即使分离我都想你我真的想你
如果痴痴的等某日终于可等到一生中最爱

Tuesday, 23 October 2007

Ratatouille——everyone can cook

很赞的一部片子,而且老少咸宜,除了部分不适于老鼠的人士,应该都会喜欢上这部片子的。里面那只小老鼠的旁白很喜欢。故事也很赞,尤其喜欢那个开头,那一本书和那只可爱的rat从窗外飞出,然后镜头定格,一段缓缓的旁白慢慢的流出。。。

 

其实,想起了前几天和一个同学的一些讨论,他说:其实现在很多大学生觉得自己迷茫,其实很多时候,是他们没有一种想要改变的欲望,没有真正努力去发现自己为什么迷茫,又可以怎样去改变自己的迷茫,而只是躲在一角“斋想”,而且,他们也没有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大意如此吧。也是他向我推荐这部片子的,呵呵。

 

虽然说,有些事情去做了也不能改变什么,可是,去做一下又有何妨?既然对于未来不确定,那么先向前去好了,其实也许有时候劳累也是一种存在的证明。呵呵,我总是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every one can cook,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天赋吧。可是,去尽量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未必太坏吧?里面的那个食评家为了美食不也是放弃了许多么?做一个CSer的成就感,似乎很容易找到,比如说,做的一样东西让这么多人去用;比如说,做出来一下研究,有着让自己惊奇的快感。

I don't know. Every way I try lead to the future of myself, the other way is out of my imagination.

从一段优美的程序中得到的快感,从一份诱人的美食得到的快感,从一场漂亮的球赛中得到的快感,从一本优雅的好书中得到的快感,从一份甜蜜的爱情中得到的快感,everyone can cook, because everyone can find his taste.

 

虽然无关movie,所以就这么结尾吧。

Sunday, 21 October 2007

最佳损友

算是完成friend版的征文吧,想到的是陈奕迅的《最佳损友》,虽然耳边正在听许冠杰的新专辑,可惜我没有好的文笔写不下什么东西,虽然心中第一个浮现的是在西湖畔的他,那些一起在苏堤骑车夜游的片段,那些在复旦深夜高歌的碎片,还有在紫金港空旷的土地上留过的足迹,在崇明岛长江水溅起的浪花,还有那些深藏在芒果飘香的校园中的共有的记忆,都,会是我们一生的朋友的见证吧。


 


不知道该写些什么。这个秋风渐凉的时候,他在西湖边的郁闷我只有远远注视,做一个倾听者也已经不易。或者吧,慢慢地我们都将要在不同的路上前行。可是生命中所有的困苦,并不因朋友的分担可以减轻多少;所有的艰难,我们可以一起面对;可是,自己的伤口只有自己在舔;走在路上,看着路上的黄叶,感到一丝丝的孤独。还好,你曾经在我的生命中,还好,你们曾经在我的生命中,并将永远的在我的生命中。


写着写着不知道该怎么样往前,只是沉湎于过往的回忆中。在青春的日子中,一起分享过彼此的成功与失败,一起感受彼此的恋与失恋,一起在风中注视着同一个目标,我们就是这样一起成长的吧。


是的,不只是有他;是的,不会只是你们的。慢慢的向前行的日子里,每一分秒都会是未知的,也许会有不多的密友在前方等待着相遇的那一刻。可是,曾经的感觉不会冷却吧,这永恒的友谊,可以在未来冷冷的冬日中给我温暖的,我也在时时记得,曾经,你,和你们,在我的宇宙中。


 


歌曲:最佳损友


歌手:陈奕迅 专辑:life continues


曲:eric kwok
词:黄伟文
朋友我当你一秒朋友
朋友我当你一世朋友
奇怪过去再不堪回首
怀缅时时其实还有
朋友你试过将我营救
朋友你试过把我批斗
无法再与你交心联手
毕竟难得有过最佳损友
从前共你促膝把酒
倾通宵都不够
我有痛快过你有没有
很多东西今生只可给你
保守至到永久
别人如何明白透
实实在在踏入过我宇宙
即使相处到有个裂口
命运决定了以后再没法聚头
但说过去却那样厚
问我有没有确实也没有
一直躲避的藉口非什么大仇
为何旧知己在最后
变不到老友
不知你是我敌友已没法望透
被推着走跟着生活流
来年陌生的
是昨日最亲的某某
生死之交当天不知罕有
到你变节了至觉未够
多想一天彼此都不追究
相邀再次喝酒
待葡萄成熟透
但是命运入面每个邂逅
一起走到了某个路口
是敌与是友各自也没有自由
位置变了各有队友
早知解散后各自有际遇作导游
奇就奇在接受了各自有路走
却没人像你让我眼泪背着流
严重似情侣讲分手
有没有确实也没有
一直躲避的藉口非什么大仇
为何旧知己在最后变不到老友
不知你又有没有挂念这旧友
或者自己早就想通透
来年陌生的是昨日最亲的某某
总好于那日我没有
没有遇过某某

Saturday, 20 October 2007

dream girl——for a hap in my life

无聊翻看电脑里自己以前写的文章,看到一篇旧文,


 


发现里面的 so i know so i know 和《太阳照常升起》里面的“我知道,我知道”很有意思。


=======================================


生命中闪电一般划过


留下一种梦想 零落心底


相遇是 一种偶然


重逢才 那样的珍贵


不奢望,因为 只是 一个 不愿意醒来的梦


see you


天空下的 寂寞


I forget this


you say only one word and even not to me


so i know so i know


i never ever appear in your beautiful eyes


you are the dream girl so i have to leave you and go far far away


you are the dream girl for you give me the best experience in th world


you are the dream girl for you stay far away from me silent staring at him


you are the dream girl singing a song i wrote it for you


you are the dream girl telling me we have to always be friends


you are the dream girl so sweet for me to forget


so i know so i know


dream girl is not you,is not her,is just a stranger appear in my life by an accident


i don't need to find a word


you know ,you are the dream girl of some one


i know ,you are the dream girl of me

Friday, 19 October 2007

你可能不知道的台湾(一篇旧文) 龙应台

你可能不知道的台湾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特约台湾籍作家龙应台撰写专文介绍连宋访大陆,全文如下:


红灯记》在台北
2001年大陆的报纸出现这样一则新闻: 去瞧瞧《红灯记》里的共产党如何比钢铁还要硬!

几经波折,不具国共斗争意识形态的革命样板戏《红灯记》,终于跨越台海,2月8日在国
父纪念馆舞台点燃红灯。这出称为「样板中的样板」的现代京剧,有让台湾戏迷仔细体会
样板神髓的机会。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来台演出过程,不但通关审议一波三折,连剧本
到底要不要稍作更改,也是考虑再三。中国京剧院原来已决定更改剧中出现「中国共产党
」的文字,当演员们都已经练好了新台词时,院长吴江,又在演出前一天表示,基于多数
台湾剧场界人士的建议,还是决定一字不改,原汁原味地呈现样板戏《红灯记》的精髓。

在这样的报道后面隐藏着什么样的现实?
台湾的政治愈来愈开放,但是开放到连宣传共产党「伟大」的革命样板戏都进来了,还真
是令人惊诧;这是两岸关系史上一个不得了的里程碑,不能不去亲看一眼。
看戏之前,刚好遇见最高教育主管曾志朗。所有大陆团体来台演出,都得经过教育部长的
批准。曾志朗听说我当晚要去看《红灯记》,很高兴地说,「好看啊。不过他们对台湾不
太了解,为了『体贴』我们,把台词都改了,『共产党』改成『革命党』三个字,说是不
要『刺激』我们;我就批示,根本不需要,共产党就共产党嘛。什么时代了。」
当天晚上,我邀了三个八十岁的长辈一起去看戏:在大陆当过国民党宪兵连长的父亲,浙
江淳安县绸缎庄出身的母亲,还有方伯伯,他在十七岁那年跟着蒋介石从奉化溪口走出来
,千山万水相随,做了一辈子「老总统」的贴身侍卫。
国父纪念馆有三千个座位,不是特别有号召力的表演,一般不敢订这个场地,因为不容易
坐满。去之前,我还想,是不是经纪人不懂台湾政治现状?那是「去中国化」在台湾的政
治角力中甚嚣尘上的时候。身为台北市文化决策者的我,如果致词时引用了司马迁或韩非
子,会被批为「统派」,意思是对台湾「不忠诚」。为国学大师钱穆和林语堂修葺故居时
,我被怒骂质问,「钱林两人都是中国人,不是台湾人,不可以用台湾人的钱去修中国人
的房子!」在这样的气氛里,来这样一出样板戏?会有几个人来看?
红色的地毯,被水晶灯照亮了。人们纷纷入场。时间一到,所有的门被关上。我回头看,
三千个位子,全部坐满,一个空位都没有。这是首演。
灯暗下,革命样板戏《红灯记》在台北正式演出。
没有手机响,也没人交头接耳。台北人很文明、很安静地看京剧演员如何在钢琴的伴奏下
旋身甩袖,如何用眼睛的黑白分明表现英雄气概和儿女情长,如何用唱腔歌颂共产党的伟
大和个人的牺牲。
我偷偷用眼角看身边三个老人家,觉得很奇怪:父亲特别入戏,悲惨时老泪纵横,不断用
手帕擦眼角;日本坏蛋鸠山被袭时,他忘情地拍手欢呼。方伯伯一脸凝重,神情黯然。母
亲,不鼓掌,不喝彩,环抱双手在胸前,一脸怒容,从头到尾,一言不发。
演出结束,掌声响起,很长的掌声,很温暖,很礼貌,然后人群安静地纷纷散去。我们坐
在第一排,看着人群从面前流过,七嘴八舌地评戏。一个头特别大的老人家大声说,「告
诉你,李登辉就是鸠山!」旁边的人哄然大笑。大头老人家看起来如此面熟,有人在一旁
耳语:「他就是专门演毛泽东的名演员。」我赶快看他,果然,多年来在电视上演「万恶
的共匪」,就是他,觉得面熟,原来长得像毛主席!一群年轻人走过,谈论着「舞美设计
」和「京剧动作」如何如何,就像看完法国的《茶花女》或是英国的《李尔王》一样。

父亲好像得到了戏剧的升华,很高兴地说,「日本鬼子太坏了!这个戏演得好!」日本才
是敌人,这戏里的英雄好汉是共产党,他浑然不觉得有任何不妥。
母亲在一旁坐着,本来就冷淡,一听父亲的热烈「剧评」,真的生气了,冲着他说,「我
不知道台湾政府是干什么的,让这种戏也来演是什么意思。它歌颂的是共产党你晓不晓得
?共产党杀了我们多少家人你晓不晓得?我是不会忘记的,我哥哥是被他们三反五反杀害
的!」
然后她带点埋怨地瞅着我,「不晓得你带我来看的是这种戏?」
方伯伯看起来心事重重,在我坚持之下,才慢慢地说,「前尘往事,尽涌心头啊……1975
年,老总统遗体的瞻仰仪式就在这个大厅举行的,二十六年来,我第一次再踏进这个大厅
,却是看这《红灯记》……他的遗体,就放在台上,李玉和唱『为革命同献出忠心赤胆,
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的地方……」他说不下去了。

小溪潺潺得来不易
《红灯记》演出的同时,也是我正接待高行健来台北访问的时候。刚刚得了诺贝尔奖,在
国际的追逐战中,他重然诺地首先来了台北,因为我在他得奖的半年前就邀请了他来台北
作驻市作家。
第一个华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到来,我担心两种反应:一种是,用民族主义的激情来拥
抱他,爱他是「中国人」;第二种是,用政治的意识形态来排斥他,骂他是「中国人」。
在这两种反应中,文学本身的价值都会被淹没不见。
其后所发生的,出乎我的预料:人们欢迎他,为他觉得荣耀,但是从北到南的讲座中,从
独派」到「统派」的媒体里,很少出现民族主义的激越语言,也很少剑拔弩张的政治解
读。人们只是欢喜地聆听他的演讲,热烈地讨论他的作品,同时,因为他所有的作品都在
台湾首发,引以为荣。
看《红灯记》的平静,接待高行健的自然,发生在同时,使我深深觉察到台湾的质变。

不,我们并不一直都是这样的。
我们经过五六十年代的肃杀。仓皇渡海的国民党是一个对自己完全失去信心的统治者,对
自己没有信心的统治者往往只能以强权治国。风吹草动,「匪谍」无所不在,左派的信仰
者固然被整肃,不是信仰者也在杯弓蛇影中被诬陷、被监禁、被枪毙、被剥夺公民人权。
戒严」令在1950年颁布,当初决定跟着国民党撤退到海岛的许多知识精英,作梦也没料
到,他们会在「戒严」令下生活三十七年之久。在日本统治下期待回归祖国的台湾人,作
梦也没想到,从殖民解脱之后得到的并不是自由和尊严,而是另一种形式的高压统治。

好几代人,就在一种统治者所精密编织的价值结构里成长。相信「」的正确,因此我们
不习惯政治见解的分歧。相信国家的崇高,因此我们不允许任何人对「国家」这个概念有
不同的认知。相信民族的神圣,因此我们不原谅任何对民族的不敬。相信道德的纯粹和理
想的必要,因此我们不容忍任何道德的混沌以及理想的堕落。而共产党,就是这一切我们
所相信的东西的反面;它是「邪恶」的、「恐怖」的、「腐败」的、「欺骗」的、「罪不
可赦」的。
我们所有的叙述都是大叙述:长城伟大,黄河壮丽,国家崇高,民族神圣,领袖英明,知
识分子要以苍生祸福为念,匹夫要为国家兴亡负责,个人要为团体牺牲奋斗,现在要为未
来委曲求全。
大叙述的真实涵意其实是,把我们所有的相信「绝对」化,而价值观一旦「绝对」化,便
不允许分歧和偏离。任何分歧和偏离,不仅只被我们认为是不正确的,而且是不道德的。
不正确还可以被原谅、被怜悯、被改正,但是对于不道德,我们是愤怒的,义愤填膺的,
可以排斥、唾弃,甚至赞成国家以暴力处置,还觉得自己纯洁正义或悲壮。
野火集》在今年要出二十周年纪念版,因此有重读的机会。物换星移,展读旧卷,赫然
发现,「野火」里没有一个字一个句,不是在为「个人」吶喊:
法制、国家、社会、学校、家庭、荣誉、传统──每一个堂皇的名字后面都是一个极其庞
大而权威性极强的规范与制度,严肃地要求个人去接受、遵循。
可是,法制、社会、荣誉、传统──之所以存在,难道不是为了那个微不足道但是会流血
、会哭泣、会跌倒的「」吗?
同时,没有一个字一个句不是在把责任,从国家和集体的肩膀上卸下来,放在「个人」的
肩膀上:
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做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
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个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话,明
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
同时,没有一个字一个句不是在伟人铜像林立的国度里,试图推翻「大叙述」,建立「小
叙述」:
如果有了一笔钱,学校会先考虑在校门口铸个伟人铜像,不会为孩子造厕所。究竟是见不
得人的厕所重要呢?还是光洁体面的铜像重要?你告诉我。《野火》书出,1985年的台湾
为之燃烧,二十一天之内经过二十四次印刷。我像一个不小心打开闸门的人,目睹一股巨
流倾泻直下,冲出高筑的大坝,奔向辽阔原野。滚滚洪水一旦离开大坝的围堵,奔向辽阔
,首先分岔出万千支流,然后喧嚣奔腾变成小溪潺潺,或者静水流深。
《野火》之后,很多人反抗过努力过,游击队似的「党外」演变成正式的反对党,而反对
党又惊天动地地蜕变为执政党;《野火》之前,更多人反抗过努力过,从日据时代抵制殖
民的赖和、杨逵,到后来拒绝屈服强权的雷震、殷海光、柏杨、李敖、陈映真。是在二十
年后的今天,对台湾人的反抗和努力我有了新的体会:就为了打破价值的绝对化,就为了
把大叙述打碎,让小叙述出现,看起来这么「」的目标,我们花了好几代人的光阴。

是因为不再相信价值的绝对,是因为无数各自分歧的小叙述取代了统一口径的大叙述,台
湾人平和了,他可以自然地接待高行健而不夸张过度,可以平静地欣赏《红灯记》的舞美
、唱腔、身段而不激烈。可是他其实并没有忘记过去的日子。
如果你问我这一个台湾人,我们用六十年的时间学到了什么,我会说,我们学到:万千支
流,小溪潺潺,得来不易。

叙述的多版本
那天晚上,有三千人去看《红灯记》,也有很多人基于政治的立场,是不愿去、不屑去的
。去看了戏的人,有的只在乎戏剧的纯粹美学表现,有的人,譬如我父亲,被民族情感感
动得涕泗滂沱。有的人,譬如我母亲,国共内战所撕开的伤口在六十年后都还淌着血。有
的人,譬如方伯伯,心里烙着忠奸分明的意识,根本无法接受政治的翻天覆地、时代的黑
白颠倒。
每个人都有自己版本的小叙述,和其它人不同,但是每个人都知道一个游戏规则:他必须
容忍别人的叙述,如果他希望自己的叙述被容忍。
最高教育主管在公文上请演员保留原有的戏剧台词,然后签了字。
连战访问大陆,人们在桃园机场打了一架。之所以会闹出流血冲突,一方面固然是民意代
表无所不用其极地寻找方式出名──政客们早就学到,制造冲突往往是出名的快捷方式。
另一方面,台湾人分歧的小叙述在这种关键时刻被凸显出来:民主的时间还很短,很多伤
口和痛楚,还没有愈合;很多纠缠的道理,彼此还说不清楚。
对于有些人,历史的切身认知是,日本人对台湾的统治比国民党的统治还要文明些。日本
总督再怎么霸道,毕竟还受母体社会日本的法治所规范,而当时的日本是一个已经经过明
治维新洗礼的现代化国家,溃散到台湾的国民党却正处在一个历史的低谷──从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军阀割据、五四学潮、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中国人连坐下来绑紧自己草鞋
的机会都还没有。被日本人统治了五十年的台湾人所第一眼看到的「祖国人」,是一个颇
为不堪的形像。由于历史的隔阂又对「祖国人」的不堪没有什么历史的理解,没有理解,
就没有同情或包容。
紧接而来的高压统治,更令所有对「祖国」的期待破灭;1947年的「2.28」流血事件,有
些人解释为单纯的「官逼民反」,处处发生,这些台湾人,从自己的幻灭和痛苦经验出发
,却宁可认为,这是「中国人」对「台湾人」的压迫。把国民党的问题解释为「中国人」
的问题,再将中国人和共产党对等起来,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人代表不文明,前现
代,野蛮。
对于另一些人,日本人的侵略造成千万中国人的家破人亡,是刻骨铭心的集体国族记忆,
仇深似海。中国再怎么落后都是自己的国家。国共两党再怎么敌对,都不能和中日间未解
的宿仇相比。
有一些人,深爱中华传统和文化,写书法,读诗词,研究老庄哲学,但是拒绝与中国这个
国家组织认同。
另一些人,讨厌中国这个国家组织,因此也想将中华文化一并摒除,拒绝说北京话,拒绝
到大陆旅游。
有一些人,怀抱极强的民族认同,盼望中国强大,至于用什么方式强大,以什么代价来获
得强大,都不在乎。在「大中国」的想象里,台湾只是一个历史的小小脚注。
另一些人,根本不把民族或国家看做一个有任何意义的单位。所有关于国家或民族的说词
,都是统治者拿来愚民的神话。他惟一在乎的是,哪一种国家组织──殖民也好,托管也
好,占领也好,黑人白人日本人,只要可以给他最大的个人自由和公民权利,都是他可以
接受的国家管治者,反之就不是。
一道长长的光谱,从「深绿」变「浅绿」,从「浅绿」逐渐转「浅蓝」,再化为「深蓝

Tuesday, 9 October 2007

佩里.安德森:台湾的前途及走向【zt】

发信人: sawa (小熊), 信区: TaiWan
标  题: 佩里.安德森:台湾的前途及走向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7年10月06日14:07:12 星期六), 站内信件

台湾社会研究季刊  第五十五期2004年9月
Taiwan: A Radical Quarterly in Social Studies
No. 55, September 2004.   (评论)

佩里·安德森**/王超华***
Blue and Green in South China Sea   by Perry Anderson
(translation by Chao-Hwa Wang)

英文原文发表于《伦敦书评》第26卷第11期,2004年7月3日。
(London Review of Books, Vol. 26, No. 11, dated 3 June 2004
[http://www.lrb.co.uk])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
翻译过程中,得到作者授权和大力支持;部分中文译稿得到中央研究院钱永祥先生
仔细审阅和指正;《台湾社会科学季刊》同意发表这篇中文译文并给以支持和鼓励,特
此一并致谢。译者对译文中存在的问题,负有全责。

世上难得有台湾今年三月份这样的大选,充满着最后一刻的戏剧性;至于戏的本身
,究竟是胜选一方认为的准悲剧,还是反对者声称的闹剧,一时并不清楚*1。台湾岛在
政治上一分为二,各以拜占庭(Byzantine)时期代表党争的两种颜色为标志。一边是“
泛绿阵营”,包括支持台湾独立的两股力量:自2000年以来执政的民主进步党,和民进
党的同盟军,成立不久的台湾团结联盟。另一边是“泛蓝阵营”,主要是1949年蒋介石
被赶出中国大陆后,曾在岛上掌权达半个世纪的国民党,以及从国民党中分裂出去的亲
民党,两党共认一个目前已趋淡薄的传统:主张台湾是整个中国的合法政府,仍然反对
台湾独立。选前最后一天,泛绿阵营的旗手,竞选连任总统的民进党主席陈水扁,风光
地乘着吉普车在家乡台南市向支持民众挥手致意。街道狭小拥挤,欢迎人群喧嚣嘈杂,
这类场合照例会有的爆竹,喜气洋洋地
四处炸响。当时似乎并无任何意外。然而几小时后,消息传来,这位原总统候选人
因枪击受伤,子弹神奇地擦过但并没有穿透他的腹部,此时他正在医院接受治疗。电视
播放了吉普车前方挡风玻璃上的弹孔,陈水扁正站在司机后面,法相庄严地挥手,前襟
下部有一片粉红色的印迹。

(*1.本文原题为Blue and Green in South China Sea,《伦敦书评》首发时将题
目改为《对峙在台湾(Stand off in Taiwan)》,译本应作者要求改用原题。【译者注
】)

所有阵营都取消了选前最后一场造势晚会,第二天投票日,民调中原本领先的蓝营
,以毫发之差——三万票左右,大约为全部有效票的0.2%——落选。原因毋庸置疑。绿
营支持者兴高采烈地称为“神秘枪击”的子弹究竟带给陈水扁多少同情票,各方估算不
同;但是很清楚,没有这颗子弹,他肯定会落选。蓝营指称枪击是自导自演,谴责的火
气节节上扬。陈水扁解释说,他奇迹般的凯旋,表明了“天佑台湾”。

此后的证据已无可怀疑地证实,陈水扁确实被土制枪弹击中擦伤,另一颗枪弹反弹
后,击中坐在他旁边的竞选夥伴吕秀莲,射入她因膝盖伤痛穿着的护膝垫,没有造成伤
害。不过,案发当时,并无引起注意的凶嫌,而且至今也还没发现凶嫌的踪影。更为神
秘的,与其说是那位用粗糙武器近距离射击的枪手的身份,毋宁说是枪击后面的动机。
谁会因行刺未遂而受益?当然不会是泛蓝阵营;若不是这颗子弹,泛蓝本应赢得大选。
会不会是陈水扁为了攫取与他原本无缘的胜利,自己导演了这一幕?这种事,史有前例
:一般都相信,1959年密特朗(Mitterrand)遭突袭,就是他为重振自己反抗右翼的猛
士形象,自导自演的。但即使陈水扁的伤不重,他毕竟是在身体的要害部位受创:岂有
政治人物敢冒险,承受一颗没有长眼睛的子弹?由此看来,绿营阴谋论并不比蓝营阴谋
论更说得通。要想寻找更可信的解释,最流行的假设——在台湾广为传播——指向岛上
颇有势力的赌盘庄家,由于绝大多数赌注都下在蓝营一边,如果蓝营胜选,庄家将损失
大规模的赔款。他们很可能算计过,轻伤陈水扁将是为绿营获取同情票的最佳方式,也
将为他们带来输家的巨额赌金。但他们怎么能保证子弹不会 ——事与愿违地——真的令
其致命?线索可能在已经尴尬地得到承认的陈水扁保安细节:据说因为天气太热,他没
穿防弹衣,这本是现任总统竞选连任时的例行保安措施。枪击事件的一个反常之处是,
枪手瞄准敞篷车的方位,是子弹射出后更容易转向的挡风玻璃,却不瞄准玻璃上方,既
无遮拦又无保护的候选人头部和上半身。如果黑道分子认为陈水扁穿着防弹衣,则一颗
低低穿过挡风玻璃的子弹击中他时,将足以引起轰动而不至造成任何真正伤害。这可算
是个多少合乎逻辑的说法。不过也有可能那两枪就是随便某个怀怨的畸零人,混在人群
里射出的。这种事件很多,乔治·瓦莱斯(George Wallace),罗伯特·甘乃迪(Rober
t Kennedy),都是例证。

台湾本身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比起那些资格老却意兴阑珊的民主政体,党派
激情更为深入人心;神秘枪击的直接后果就是前所未有的公众舆论两极化。蓝营一向以
保守既成体制著称,候选人也缺乏生气,可是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发动了极为广泛的民
众示威,抵制大选结果,学生也在总统府前发起静坐*2,全都义愤填膺地要求重新验票
,问题是在全岛范围的选举中,并没有过任何关于验票的法律规定。不过,即使重新验
票,结果也很难改变。陈水扁可以展望再一次的四年执政,激情的支持者欢庆意料之外
的胜利,怨怒的反对派则坚信到手的政权被调包。短期前景看来风波不定。泛绿阵营坚
持彻底独立的立场,1996年初次参加大选时赢得21%的选票。2000年增长到39%。今年
,得票率达到了50%。即使忽略同情票,也不考虑其他种种不选蓝营的因素,支持率的
上升趋势仍然很明白。一种明晰的台湾国族认同正在成形。变化来的相当迅速。也就是1
996年,高于50%的台湾人口,仍在民调时将自己定位为“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百
分之二十几的人认为自己只是“台湾人”,不到百分之二十的人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如今,认为自己既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的不到50%,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不过10%上
下,而将自己看作就是台湾人的已经高达40%以上。

(*2.此处应为“中正纪念堂”前。【译者注】)

应当如何历史性地理解这一发展?几年前在台北发表的一篇演讲中,本尼迪克·安
德森(Benedict Anderson)提出,最恰当的是将其视为现代民族主义起源形态的一种当
代版本:即,海外移民社群与其原属帝国母体的分离,诸如十八世纪美国的诞生,以及
十九世纪各拉丁美洲共和国的出现。在《想像的共同体》一书中,本·安德森展示出,
这一形态先于中欧东欧浪漫主义型的民族主义而存在,尽管后者通常被看作是二十世纪
民族主义的滥觞。与后者不同的是,海外移民型(overseas settler, or "creole")在
语言或族裔方面,并不需要与原来的母国有重大不同。相反,新生民族的认同标志在于
地域和历史:

地理距离和殖民地体制造成鲜明的文化和自我意识,并由此发展出集体认同,为形
成独立的国家奠定基础。十九世纪末,这一过程在白人领地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再次出
现。从这个角度看,当代台湾民族主义属于一种有着坚实传统先例的政治门类。二千二
百五十万的现代台湾人口中,绝大多数——大约85%——是移民后裔,自十七世纪到十
九世纪末期,他们的先祖从福建和广东来到岛上,迫使马来—波利尼西亚血统的原住民
退居到岛上的内陆山区。从遗传血缘及语言上看,如同纽西兰白人属于不列颠人,他们
属于华人。然而,长时期的地理分隔和历史经历,已经型塑出一
个具有自身民族认同的海外移民群体,到如今,他们的自身认同,已如在美国或哥
斯大黎加,澳大利亚或乌拉圭的情况一样,既自然又正当。在民族主义形态学系统内,
这样的分析为台湾这个个案提供了正确分类,可说殆无疑义。但要在一般类系内部确定
台湾的位置,还须更进一步。在海外移民社群的民族主义门类中,台湾的特定之处究竟
何在?扼要概括,可以说四个特征使它在这门类里与众不同,每一特征又各对应于一种
对台湾有决定意义的现代经验。第一,海外移民社群从帝国本土的分离,既不是出自南
北美洲那样的反抗,也不是源于英属白人领地那样的谈判,而是被外敌吞并:1895年日
本夺取台湾岛,作为中日战争的战利品。自此,在东京统治的半个世纪里,台湾成为大
日本帝国的殖民地。这是一段深刻的型塑经历,分割了台湾岛与大陆的命运。尽管日本
帝国主义从入侵中国大陆之始,就是一支无情的破坏力量,造成千百万人的死亡和大规
模的劫掠毁灭,可是在台湾,它却建立起一套相对和平有秩序的、建设性的统治体制:
它的威权性格不亚于任何欧洲殖民体制,但是它的环境是一个更“落后”的农业社会,
手法上总的来说没有在朝鲜半岛和满洲国那样残暴,经济和教育发展的纪录,则优于当
时中华民国治下的任何地区。直到太平洋战争接近尾声,广大的台湾人口才深受艰难困
苦,同时有很多台湾人在这一时期加入日本皇军,忠诚地作战牺牲。看过侯孝贤的世界
性电影杰作《戏梦人生》的人,很少能忘却片中极为出色的一幕里的美感与尊严:为战
死在瓜代尔(Guadalcanal)的台湾士兵举行葬礼演出时,在场的日军官兵也在致敬*3。
这一经历的意义模棱之处,截然不同于大陆在日本人手中的经验,但却至今仍是岛内生
活的一个基本特征。太平洋战争结束,经同盟国同意,台湾交还给中国。国民党在日本
投降后接管台湾4,很快成为比日本人更严重的问题之源,榨取欺压无度,导致1947年初
的自发反抗——这是侯孝贤另一部电影杰作《悲情城市》的主题。与大陆的分隔很快再
度降临,这一回是因为中国的国内战争。通常,这类战争会使一个国家分裂为敌对区域
。但台湾命运的第二个特征就在于,它本身并没有参与这场争斗,它仅仅是个被动的受
害者,继而成为战区外的存储地:蒋介石政权1949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击败,带着二百
万大陆人员逃往台湾。就在共产党集结舢板帆船准备渡海作战时,国民党因朝鲜战争的
爆发和美国第七舰队的干预,挽回了再次被驱逐的命运。

(*3. 本文作者相信,侯孝贤电影对日据时代日本人与台湾人的关系有非常通情达
理而且毫不夸张的表现,清楚显示出这段经历与大陆的不同。瓜代尔是南太平洋的一个
岛屿。【译者注】)(*4.此处《伦敦书评》英文版作“中国大陆”,系该刊排版错误所
致,原文为“台湾”。【译者注】)

由此,从1950年开始,台湾就成了美利坚帝国的一个前哨阵地,一道华盛顿在冷战
中的亚洲堑壕:对美国的在越作战部队,对中央情报局在东南亚和西藏的活动,都是举
足轻重的行动筹画地点,同时又是以核武器锁定中国的战略基地。藏身于美国的火力保
护下,又受益于美国的慷慨资助,国民党脱胎换骨,成为一个高效率的发展的政权。由
于它在岛内社会并没有根基,同时有美国施压,不要重演在大陆时的败绩,国民党实施
了一套彻底的农村改革,恰恰都是那些由于与中国大陆地主阶级的万千联系,它以前一
直抵制的措施。在承继了没收日本资产而来的巨量储备之后,它又经由庞大的国有部门
推动工业化,资金则基本来自华盛顿——直到 1965年,岛内资本投入仍有约40%来自美
国的无偿经援。超高速度的经济成长,以小型地方企业为主的出口活力不断增强,带来
了教育进步。台湾成为东亚地区巨大物质成就的典范之一。目前,台湾享有超过一万三
千美元的人均年收入,并有高达2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可以理解,蓝营传统以这些成就而自豪。蓝营追随者对民进党的部分敌意,就是因
为意识到:经济管理并不是泛绿政治人物的强项,这些人乘坐了经济繁荣的免费列车,
可他们非但没有做出什么贡献,反倒为之带来过损害。陈水扁时期,台湾经历了历史上
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与此相对,民进党理直气壮地把自己视为反对运动抵抗残酷威权
的后继者。1947年国民党对台湾示威者的大屠杀——据不同估计,死亡人数从七千人到
二万八千人不等——为有关这种压迫的记忆奠定了基础。不过,蒋介石在岛上建立政权
后,于1950年代发动的白色恐怖,更加残酷。当时的目标锁定在疑似左翼分子身上,无
关大陆人还是本土人,结果是九万人被拘捕,很可能有高达四万五千人被处决。酷刑和
非法屠杀一直延续到1980年代中期。泛绿传统就植根于反抗一系列国民党暴政的英勇斗
争——因卡车冲撞而半身瘫痪的陈水扁的妻子,就是这种统治的一位活见证。到目前,
还没有一个真相委员会来确认这些年代里所犯罪行的实际程度。与日据时代一样,国民
党长达35年的戒严 ——经济奇迹之外,台湾的另一项世界纪录——在公众和私人记忆中
,都仍然保持着极为深刻的模棱两可特征。美国主子始终是这第三个型塑经历的存在条
件。国民党政权靠的是美国霸权的保护伞。一旦美国与中国开始外交正常化,它就别无
选择,只能重新自我定位。1977年卡特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后*5,曾在苏俄训练过的
蒋经国——蒋介石的正式后裔,虽然未必是他的亲生儿子——意识到华盛顿会把自己干
晾在一边,开始致力于重建国民党统治的正当性,自上而下逐步开放体制,而且找了一
位本土出生的后继者——这样,美国要抛弃台湾就会非常困难。因此,反对派自下反抗
威权、统治者自上寻找新的正当性,这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为台湾带来了民主。

(*5.这里原文有误。1978年12月15日,卡特正式宣布美国将在1979年1月1日与中华
人民共和国正式建交。【译者注】)

这个双向运动的聚合点,落到蒋经国1987年去世后继位掌权的那位政治家身上,看
来也是恰如其分。李登辉是台湾本土人,在日本受的教育——他的日语比国语讲得更流
利——曾经一度是共产党员,后来在国民党的反共阶梯上步步高升,当上党主席后,却
造成国民党的分裂,最后硬是把民进党送上了执政的位子。除了自己以外,他已经成功
地背叛了所有的人;以前他是蓝方的主席,今天,却领导着泛绿阵营内最极端的党派,
台湾团结联盟。很多人相信,他才是陈水扁背后的真正的政治头脑。在掌握“黑金”的
艺术——毫不容情地运用政治腐败和黑道关系——方面,也许他最像金丸信,这是日本
执政的自由民主党内,一位曾有教父声誉的传奇人物。甚至李的长相也和金丸信有点相
似。

但是,与金丸信这个后台老板不同,李登辉迷恋舞台中心,而且,他有一个始终不
变的纲领。民主不光是能给国民党买保险:它的真正意义,是成为未来台湾国族独立的
柱石。除此之外,台湾还能到哪儿去找这么无懈可击的论据,和独裁的共产党中国彻底
分离?又有谁准备得更好,能一举成为双科的民主缔造者和国族之父?今日的民进党正
是李氏虚荣与机巧的最大受益者:他先是开放政治体制,引进真正的竞争,然后在无法
继续连任时,及时操作了自己党内的分裂,帮助了陈水扁在2000年获选总统。这一系列
历史经验造成了一种鲜明的民族主义情感。就基本形态来说,海外移民型的民族主义,
很少甚至根本不必在语言上区别于原祖国。然而在台湾的地方认同中,却始终有着语言
区别的基础,因为百分之七十的人口都讲闽南话,讲国语的人根本听不懂。不过迄今为
止,这个文化特点并不是认同建构的首要标志。这有两个原因。暂且不谈大约三十五万
人的岛上原住民,中国来的移居者内,还形成了历史上长期互相敌视的两个群体,其间
敌意至今可见。比福建人更早到台湾的,是客家人。这是一个大约源于河南、后来移居
广东的边缘社群,目前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到十五。客家人有自己的语言,他们的文化
传统也极为明显的和闽南不同——例如,对妇女的歧视比较少。几个世纪械斗下来,这
两个社群之间的关系伤痕累累;面对人口远为众多的闽南人,客家人始终有着挥之不去
的疑惧。加在这种种紧张关系之上的,是晚近的“外省人”,他们其实是流亡者,不能
算是移民社群,这些人主要讲国语,占人口的百分之十五。虽然都市化、教育发展、通
婚等等已经减少了差异,但是这三个社群的区别仍然十分明显,足以定义岛内的政治地
理。北部外省人和客家人比较集中,是典型的蓝色区;南部闽南人占主体,则几乎完全
是绿色*6。东部山区的原住民,和其他地方的客家聚居点类似,因为惧怕泛绿而支持蓝
营。国族主义的南部恼怒地面对倾向统一的北部,这种分化在多重意义上令人想到爱尔
兰。在公务行政、教育、以及广义文化领域内,民进党号召的“本土化”,被他人看作
是闽南化,并受到抵制。狭隘无知的本土主义——不妨说,一种福摩萨版本的菲耶纳·
法欧尔*7——在岛内不同族裔背景的艺术家和作家当中,带来日益增长的忧虑。犹如乔
伊丝或贝克特曾经反感官方爱尔兰化的狭小偏执和沙文主义,世界著名的台湾电影导演
侯孝贤和杨德昌,也已经针对泛绿谈论台湾文化要“去中国化”时的粗糙和傲慢,表示
出忧心忡忡。

(*6.地区差别也是由北部更发达的工业化造成的,那里投资更多,教育层次更高,
城市人口数量也更大。因此,蓝绿之分同时含有阶级因素在内。但相当多富裕的闽南人
仍然会投票给国民党,国民党的族裔基础也比民进党要开放。)
(*7.Fianna Fa衞il,在爱尔兰共和国长期执政的政党,文化政策上实行“爱尔兰
化”。【译者注】)

不过,迄今为止,“基本教义派”——当地对这种侵略性族裔沙文主义的称谓——
的诉求在民进党的戏码中仍居从属地位。着意强调文化的差异虽然有所增加,但在台湾
国族主义的论证建构中仍属次要,部分原因当然是这个提法会在战术上徒然造成分裂,
迫使泛绿必须放弃泛蓝群众,但同时也是因为并无太大国际意义。结果,国族认同的定
义,主要成了岛内民主和大陆独裁的对照。台湾独立的权利来自它的民主政体的成功,
这方面,大陆的失败人尽皆知。这样一来,主权的要求既能够团结岛内人民,又可以整
合世界舆论:台湾人民对民主的坚持无可怀疑,世界应该站在他们一边。

就其本身而言,这种政治的——而非语言、族裔或文化的——国族构建,在海外移
民型民族主义发展史上并非异常。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对英帝国旧秩序的反叛,以及南美
洲移民社群对西班牙绝对主义制的反抗,就是在君主制世界创造出共和国的一系列起义
,可以看作是同一种纲领的早期现代版。台湾个案的特别之处是,这里主张独立的国族
本身,却完全仰赖一个外在强权。过去一个世纪与大陆的分离,塑造了台湾的特定经验
,但这分离一直源于帝国主动的行动,而非针对帝国的反抗。台湾先后成为日本和美国
的保护国,这是所有其他事物的先决条件。从中成长的台湾民主的生命力,以任何标准
衡量,都令人惊叹,足以令它的先后两家宗主国惭愧。但根本的现实并没有变:台湾是
美帝国主义强权的保护地。

如果说这一组特征将台湾的情况区别于以往的海外移民型民族主义,那么中国大陆
作为母国的状况又如何呢?这里同样有若干品质,使之成为独特的个案。首先而且最简
单的,就是距离问题。欧洲的海外移民社群和身为海上列强的帝国本土之间,通常都相
隔着数千英里之阔的大洋,更易于生长出强烈的本地认同,而且一旦分裂,也为重新攻
占带来难以克服的实际困难。与此相反,中国从来不是海上强国,台湾也不过就在区区
一百英里的海峡对面。在欧洲,有类似地理距离的唯一一个海外移民群,就是北爱尔兰
,自从十七世纪强行植入以来,至今仍依附于大英帝国。某种意义上,这一类比并非不
着边际。历史上台湾对清室的意义,主要就是它有可能成为敌人攻击大陆的基地,就像
都德— 斯图亚特时期的爱尔兰一样。

其次,产生过海外定居群体的欧洲列强,本土面积一般都要比其海外领地小得多,
而且人口也随之出现同一比例趋势。美英之间,拉丁美洲和西班牙之间,以及巴西和葡
萄牙之间,如今的地理和人口比例,都可为此作证。而对中国大陆和台湾岛来说,人口
与国力之间的比例不平衡极为巨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几乎是台湾的三百倍,包含
的人口则高达台湾人口的五百倍。在生活水准上,则是另一回事。与人民共和国相比,
台湾的繁荣富裕持续领先,平均国民收入水准高出前者十倍以上。但是,1990年代以来
,大陆的经济成长速度已经远远超过台湾岛,使之成为绕着巨大的中国工业化的行星旋
转的小小月球。历史上,在海外移民领地获得独立之后,资本和劳动力总是从欧洲国家
向这些地区转移。而就台湾来看,却是朝着相反的方向流动。巨大数额的资本——在仟
亿美元范围内——已从岛内流向大陆,现在人口流动也正随着投资跟进。目前有将近五
十万台湾人居住在上海以及大陆其他沿海城市。从历史角度讲,这种经济与人口的融合
还仅仅处于初始阶段。这代表的,恰恰与欧洲海外移民领地的模式相反。

随着上述双重参照系而来的是什么呢?台湾独立运动,在政治上有赖于实现自决的
民族权利。民进党正在把自己定位于发动公投,以在全民投票基础上使国族主权正式生
效。这样,就可以求助于这个原则的权威性,这是二十世纪极少有的几个原则之一,同
时得到了两个重大的敌对政治意识形态的明确认可,不仅有伍卓·威尔逊(Woodrow
Wilson)和列宁(Lenin)的分别陈述,而且体现在所有 ...

关于历史的三个看法

在History版前几天看到有人在讨论了,觉得很有意思,也从中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发现自己倒从来没有这样考虑过。于是也说一下自己的一些想法吧,其实几乎也是别人的牙慧....就当留给自己看看,贻笑于大方之家吧。

 

关于历史,对于许多人来说就是故事,所有的历史都在《三国演义》,《说岳全传》里面了,《明朝的那些事儿》大体也是如此,现在历史的小说化也许也是这样吧,其实在我们眼中的历史就是过去的事情,只要有意思就好了,所以那么多的评书,话本,曹操就是奸的,关羽就是关老爷,或者现在通俗历史著作的流行,也无非在于那些历史发生过的事情真是太有意思了,比现在的所谓小说更加的好看。而且娱乐之余,还可以学学权谋韬略,君不见空城计无人不晓,三十六计也屡试不爽。还有朱元璋,曾国藩之流,教育了多少人啊。

 

大体上,把历史当作故事来看的是不会关注历史本身的真实性的,诸葛孔明有没有真的草船借箭不要紧;吴三桂冲冠一怒是不是因为陈圆圆也不在乎,关键大家乐意就好,还可以教育一下 红颜祸水 诸如此类的。

那么“以史为鉴”算是另一种关于历史的看法吧,一部《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看透了总是可以治国平天下了吧。其实重要的不在于历史,而在于对历史的提炼。那么其实能把故事升华了,历史就不是单纯的故事了。可是,以史为鉴,这个“史”非得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么?以小而论之,你以 “孔融让梨”为鉴,我们可以学习尊重长辈;可是如果我认为你说的是假的,并没有“孔融让梨”这回事,并没有说明我们不应该尊重长辈。我们的分歧不在于“鉴”,而在于“史”,倘若历史的目的是在于“鉴”,那么其实拘泥于“史”倒真的没有意义。只不过,说道理有很多种,非得披着历史的外衣么?又或者,历史不过是一件外衣而已。《庄子》中有多次 老子 和孔子 论道的记载,是真是假有什么关系呢,重要的是我们明白了道理。康有为 为了变法不也有《孔子变法考》(?)出炉么。

所以,真实的历史是怎么样的,其实是并不重要的么?可是,还是有人将愿意去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的。这个历史不是指考古之类,发现了虾米虾米,我忽然也搞糊涂了。历史学家追寻的到底是什么呢?杨贵妃入宫前是不是处女真的很重要么?在这么多年历史为现实服务之后,这么历史的真实是有必要的,可以这个历史的真实 并不仅仅为了 历史,总是有着更高的目标的。然后确实有着这样的人,是在追逐着不可能的历史的真实。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是谁说的?我很糊涂,对于历史真相的追求是不是也是一种对真理的追求呢?并不在意它的现实价值呢?但也许,这种追求还是有价值的,至少不会让历史真的任人凌辱,毫无挣扎;尤其在这一朝天子一朝史的此处,明亡清兴的历史似已不可考,近代以来无信史也不是无稽的。

只是,真的有用么?带领人民走出苦海的,不是真理,而是《圣经》。我真的糊涂了。

一个同步的传输的程序

client端:
//定义一个socket,连接本机
      asio::io_service io_service;
        tcp::resolver resolver(io_service);
        tcp::resolver::query query("127.0.0.1", "13");
        tcp::resolver::iterator endpoint_iterator = resolver.resolve(query);
        tcp::resolver::iterator end;
        tcp::socket socket(io_service);
        io_service.run();
        socket.close();
//连接
        std::cout << "prepare to connect" << std::endl;
        socket.async_connect(*endpoint_iterator++, test);
        std::cout << "connect end" << std::endl;
        std::string s = socket.remote_endpoint().address().to_string();
        std::cout << s << std::endl;
        char buf[128];
        Sleep(2000);
        for (;;)
        {
//得到数据
            Sleep(2000);
            memset(buf, 0, 128);
            size_t len = socket.read_some(asio::buffer(buf));
            std::cout << "read finished" << std::endl;
                f<< buf << std::endl;   
        }

server的代码差不多,就是read_some 改成 write_some....

想尝试 异步的,async_read, async_write....然后就出问题了。。。sigh....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初识 boost 与asio

做一个项目,需要用boost 和 asio,所以找了一些东西来看看,写下一些用的东西,希望对自己也有用,对大家也有用。。。不过基本上在网上也能找到:)

http://wiki.woodpecker.org.cn/moin/Boost 张沈鹏

http://www.uuzone.com/blog/uu_bvpttoo/140052.htm 洪荒

http://www.cnblogs.com/oomusou/archive/2007/09/05/883293.html 蕭鴻森

VS2005+boost1.34.1+asio0.3.8rc1

需要把asio中的system库也编译一下的,不过可以和boost库一起编译,也可以单独编译,然后把asio里面的boost和lib copy 到boost1.34目录下就好了。

編譯bjam
利用Visual Studio 2005 Command Prompt開啟DOS視窗,將目錄cd到C:\boost_1_34_1\tools\jam\src下,執行build.bat,然後會在C:\ boost_1_34_1\tools\jam\src\bin.ntx86\產生bjam.exe,將bjam.exe複製到c:\ boost_1_34_1\下

編譯boost
將目錄移至c:\boost_1_34_1\下執行
bjam --without-python --toolset=msvc-8.0 --prefix=c:\boost install


參數說明
--without-python 表示不使用 python
--toolset : 所使用compiler,Visual Studio 2005為msvc-8.0
--prefix:指定編譯後library的安裝目錄


如果只编译其中一个库 可以选择 --with-system install 只编译system库


之后在vc中设置路径什么的就不说了。


编译:VC2005注意



在 属性->C/C++->预处理器->预处理定义 中加入


_CRT_SECURE_NO_DEPRECATE;


来屏蔽不必要的警告


因为vc2005里面对于 asio库里面很多无法识别的欧洲文字都会报出warning ,还是屏蔽掉比较爽



Sunday, 7 October 2007

长假7日||音乐的力量||守望

过去了,7天的假期;什么都没有发生,就这样在寝室里呆了7天,除了4号,6天中,除了去食堂吃饭,没有离开寝室半步,于是今天一个跑到步行街上的学人书店去看书,天色阴暗,将雨而未雨的时候,总是很契合我的心境。随便翻翻书,海德格尔的《存在与在》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 都看不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居然有了中英文对照版。。。汗。。。还有一个思维的trick的书,有很多经典的视觉错觉的照片,还是蛮有意思的,还有一个例子很好玩:一场球赛的最后一球,是交给一个这场比赛没有得过分的但是投篮命中率有50%多的人来投,还是应该交给一个这场比赛手烫的厉害的已经连续进了10个球的但是总的投篮命中率只有40%不到的人来投呢?如果两个都是核心的话。。。。比如说一个是 姚明 一个是 麦迪。。。。额,想一下还是很有意思的。发现《明朝的那些事》已经出了3,4本了,还有《清朝的那些人》《宋朝的那些事》。。。。再汗。。。。最后买了一本《时间旅行者的妻子》,也许只是为这个故事的创意,也许只是因为爱情。。。。不过,老看小说确实没有什么出息,不过其实我已经好久么看小说了。。。sigh....都在玩星际 和踢实况了。。。。

 

也许,很多年之后,还是会记得这样的一个10月4号,在上海同乐坊度过的一个下午。现场的感觉真的很不一样,后来,站在地上,就感觉大地在震动,身体在震动,心脏在震动,然后一个奇怪的声音窜出来,又出不来,就像是藏在心底的爱,你知道,我知道,可是它就在那里生长,却无法喷涌,可惜你已经离开,在那一刻。。。你注定离开,是我无法把握的悲哀。前面的顾忠山的七重奏没有上次听的high,不过alec的萨克斯的有一段solo还是很赞的。莫名的感觉像是火中的蛇,不知旁边的你是什么感觉。后面的一个瑞典的乐队唱的"six six sex",让这三个单词在我脑中不断的回响。。。其实不喜欢在寝室里放很rock style 的歌曲,我还是喜欢轻柔一些的慢歌,可是在现场的jazz,rock的曲风都是我愿意去感受的,也许,我喜欢的是那么的一种氛围吧。。。奇怪。。。音乐也算是我的一种寄托吧,至少可以让我记住当下,而不是飘回到一年前。还有着你。陪在我身边的你,是什么的感觉呢?之前的创意集市也很赞,买了好几张标语“我要加工资” “我是可爱的上海人” “全世界都必须说中文”。。。还有一个可爱的白手和黑手。。。。回去的公交车上居然在放“所以牵着手的手,来生还要一起走”。。。夜色中,我想的是什么

 

圈外是暴雨,台风来了,要把所有的痕迹都冲刷掉么?“一年之前,你不认识我,一年之后,还可以是朋友?”这一天,那一天,都没有你的影子,我们还只是 朋友。。永远只是朋友,所以我的胡言乱语,连我自己都不在意,只有自己在一天天的胖下去,一天天的迟钝下去,总可以的,有一天,你没有看到过,我自己也没有知道,当目光空洞的时候,只有你知道我在守望什么

Saturday, 6 October 2007

高三....站在毕业的边缘回望

第一次用windows live writer,感觉还是蛮好用的。

我这算是一稿多投了。。。。

本来想写点jz festival....却什么都么写.....

=============================================

发信人: dreamforyou (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我要慢慢等待), 信区: Feelings
标  题: 高三....站在毕业的边缘回望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7年10月06日22:58:24 星期六), 站内信件

看了一部电影《高三》,想起了自己的高三

一部纪录片,记录福建武平县武平一中2005届高三七班高三一年的生活。

很真实,很有感觉,我觉得把“武平”换成我的家乡没有什么差别

那一段中学的生活啊,我经历过与没有经历过的

注册,第一节课,家长会,考试,推满了书的课桌,瞌睡,家里人 和 老师的想法,无
数的卷子,逃课,老师开会,入党积极分子,翻墙,网吧,最后的日子,压力,考试,
考试,考试,校园,毕业照,复读,新的一年。。。。

或多或少的影子中,班主任在家长会上说的:“武平这个地方,铁路不从这里
过,高速公路也不开,要资源也没有什么资源,呆在武平能有什么出息,只有靠高考”

我的家乡好像还是多了铁路的。

还有片子 家长说的话,父母的期望则是:“只要她喜欢的工作,我都支持她,如果钱不
够,可以把房子卖掉,只要她愿意,当妈妈的愿意付出一切……”。。。。现在回头看
看,到底那些日子会意味着什么呢?当初的想法,和现在的想法,我没有改变的是什么
呢?

现在在我记忆里的高三已经失去了它的痛苦,留下的只有充实和平淡,那日复一日,从
早到晚的生活中,可还有过这么纯粹的为着一个目标而奋斗的时刻?

其实,记忆中的深刻的那一条煤渣跑道,还有排球场,还有五四青年节晚会的那天晚上
走过的长长的校道,那现在已经盖了新楼的旧车棚,下午的暖阳下,趴在教室外面的石
栏上,看着下面的人们在踢毽子,一辆破旧的凤凰自行车,寂静的校园里是芒果的香气
。还有尖子班补课后在教学楼的楼道上争论的许多没有意义的事情。还有....

可是,我知道这是不真实的,那时候的压印与焦虑变成了现时的苦闷,我也许可以重温
,也许从未忘记

高考结束的那个中午,阳光很毒辣,我躲开了如电影中的最后的喧闹的场合,脑海中最
深刻的,是当大家都走掉后,一个人在学校里,碰到了一个同学,两个人就在五层教学
楼的背影下讨论刚刚结束的物理的最后一道题,一点风都没有,连叶子都没有动

忽然记起在中考结束的某个上午,也许是拿成绩单的那天,从五层教学楼走下,骑着单
车,划过那一片草坪,她们坐在草坪的边上,而我就这样擦肩。那一片草坪已经被铲平
了吧,当时的“立报国志,成栋梁才”的八个字已经寻不见了。其实现在就连校园都已
经搬到别处了。

也许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发现许多共鸣吧。

电影的最后是 朴树,那些花儿,在片中不断的响起;还有汪国真的那首诗。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

                          肥仔个头,大过五层楼
                          肥仔个手,细过荷兰豆
※ 来源:·日月光华 bbs.fudan.edu.cn·[FROM: 10.11.6.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