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8 April 2009

python 真的很好用

今天做course project,一个expert system, 用clips实现,需要生成很多很多条rule的。。。

于是决定用Python写一个rule generator,真是好用了,用里面dict的功能,太强大了。

根据dict来进行排序啊,存取任意的一个元素啊,都十分方便。

贴一段代码片段。。写的比较烂。。。还是没有学会用Python的方式去写代码。。。。



def makeoutput2(new_dict):
newlistK = []

file_q = open("question.txt")
allLines = file_q.readlines()
file_q.close()
question_content = ""
file = open("output2.txt",'w')
number = 2
for eachkey in sorted(new_dict.items(), key = lambda d:d[1],reverse=True):
for eachLine in allLines:
if eachLine.find(eachkey[0]) !=-1:
num = eachLine.find('.')
question_content = eachLine[num+1:len(eachLine)-1]
break
file.write("\n(question (order "+str(number)+") (content \""+question_content+"\"))")
number = number + 1



Monday, 27 April 2009

crank


一个字,爽!!


故事很简单,就是一个杀手睡梦中被下毒,只有靠肾上腺素来延缓发作,然后去一个一个找人去报复。


简单的暴力片,让你从头high到尾。在医院,在公路,在餐馆,在制衣厂,在超市,枪战,飚车,yes, crazy man.于是我的肾上腺素也增加了。


片子一些小细节还是很有意思的,有些地方忍不住就笑出来了,kao...他女朋友伊芙的偶尔的点缀也很有意思,还有“北京鸡尾酒” 和 一帮说着不知道是日本话还是越南话的中国人,最后香港三合会完胜美国黑帮。。。这些都是花絮啦,调节气氛的


男主角对他女朋友还是很爱的,从开头被下毒之后,听她的冗长的留言(当然挺搞笑)之后,只说了一句“亲爱的,你该买个手机了”;然后最后从飞机上自由落体,再听了一次她冗长的留言之后说的话


哦。。。。伊芙 真的 很漂亮啊


所以,最赞的一场戏是什么呢?就是他和伊芙在chinatown当众做爱啦,没有裸露镜头,可是拍的叫什么来着,血脉贲张。最搞笑的是后面来了电视台采访,一个在现场尖叫的mm说“那个,真的好大啊”。。。-,-|||


好吧。。。我就是恶趣味。。。。


crank2 已经在4月份上映了,不知道啥时候到新加坡呢??



初夏——流水帐

早上起来,看了看比分,皇马赢了,4:2,劳尔帽子戏法,离巴萨差4分了


早上9点,火箭对开拓者,第4场,火箭大比分2:1领先


此刻的我,在COM1 SR1中,等着老师宣布考试开始


12点,考试结束,又一次,我在最简单的一份卷子上留了空白,只好期盼,进入4月份之后,我的RP一直还不错。。。


12点半,吃好饭,发现 学生卡 忘了拿回来了,应该是在SR1的桌子上,跑过去,已然锁上,叫来阿姨帮忙开门,进去发现没有。。。阿姨说可以等等有人捡到会发邮件给我的。


然后上去Dean's office找 Loo Line Fone...吃饭去了。。。


1点,于是去考试。老板认识我,所以没有学生卡 也 无所谓了。5道题,做到最后像是虚脱了一般,大脑脱水,于是很恍惚。


3点,考完试,电话里两条短信,两个未接电话,学生卡被同学拿走了,于是去Art's canteen,随便说一下QE,结果其实已经注定了,无非是这样而已。


11点,火箭1分胜开拓者,姚明21分,火箭3:1拿到赛点,也许就是在此刻,到达第二轮么?


11:15分,那个时刻的我,在想些什么呢?


3点半,把QE书还给师兄,整个大脑好像完全缺氧了。。。


4点,回到lab,把厚厚的ppt都整理好,装订好,这个学期就这么结束了么?


5点,没有去川苑 或者 周庄 或者 什么地方 吃饭,去了YIH,好像。


6点,走在回lab的路上,阳光依然很厉害,好像要把我蒸发了一般。每次看看那一片漂亮的绿色,足球场,好像世界都远了。


7点 ,写下这篇日志


明天 要 做什么呢?


每一天要做什么呢?


流水一样的日子


于是,夏天到了



Wednesday, 22 April 2009

獨語

獨語/柯裕棻


不過是幾年前一個冬天的黃昏稍晚,當日黃昏短暫,匆匆下過小城那一年的第一場大雪。那是一座年年冰封五個月的小城,可是年年沒有人確實做好心理準備,因此第一場雪總是措手不及,如此倉皇進入冬天已成慣例。


那個黃昏我必須走上一座斜坡旁聽一堂關於尼采的課,我記得非常清楚當晚的主題是憤怒。我在鬆厚的新雪上趕路,薄暮中整排坡道的路燈突然亮起,直達斜坡之頂。四下無人無聲,新降的雪色如同完美的和絃那樣至情至性掩人耳目,使人不辨方位,如果沒有這排金花也似的路燈,恐怕我當晚難以堅持意志走上那片斜坡。


我不記得那晚我們講了尼采什麼,我反而記得那個老師身著苔綠色的大毛衣,整個人綠茸茸彷彿剛剛步出春天的溫室。那綠色的感覺如此奇特,以致於日後只要想起尼采的憤怒,我就直覺那樣的憤怒一定是那樣微妙的綠色。然而如果當天黃昏稍早我沒有循著路燈堅持走上斜坡,那麼稍晚那段關於憤怒之綠的莫名記憶將徹底從生命中錯過。


這是一段無足輕重的小事,人生四處充滿了如此難言的片段。下課後我走同樣的斜坡回家,夜色又冷又沉壓得雪成了冰,舉步艱難。我行經稀疏的松樹林,莫名其妙心生恐懼,我害怕人生如同暗夜行路,初始循著光亮往上前行,記取一些無法言喻的玄妙經驗,然後再往下徐行,這光怪陸離的一切旋即拋在腦後,無法重來。


結果,因為當時的恐懼太過清晰,我將一切記得清清楚楚,幾年之後那個黃昏成了我研究所生活最明確的隱喻。說穿了,就是學習行路以及獨處。


二十幾歲時人生的課題相當複雜,既要迅速累積也要適時放手。出國唸博士像一場賭局,必須把在台灣的一切放下,拿自己堅持的理想和孤注一擲的青春跟人生對賭,要是成了,也許有個未來﹔要是失敗了,到了三十歲仍一無所有。那幾年裡我不置可否地談了幾次不算深刻的戀愛,如今想起來,那些感情摻雜於垂雲四佈的學業主題之中顯得微不足道、黯淡而且左支右絀,對於愛情以及它的能量和蘊藏我無心也無力深究,因為手中的籌碼有限,而時間如沙子一般從指縫中溜走,從早到晚坐在桌邊,書怎麼唸都唸不完,我真怕空手而回。


研究生的日子一不小心就會過分簡單,起床,早餐,讀書,午餐,讀書,晚餐,洗澡,讀書,寫論文,焦慮,睡覺,焦慮。間或穿插圖書館,超市,咖啡屋。除了上課之外,一個研究生完全不需要開口說話,沒有課的時候,沒有事就沒有話。日子簡單得像一條傾斜的線,往內心軟弱的方向滑去。


出國唸書的研究生歲月尤其孤獨,週身的社會網絡既不深刻也不固定,生活和心靈的錨完全繫乎學業,別無所求。由於這種成敗未卜的生活使人極度專心、焦慮和敏感,不論原來的個性如何,研究生很容易變得喜怒無常或者長期抑鬱。長久以往,生命裡其他的人便逐漸遭到驅逐,因為在一個滿腦子只有抽象事物的人眼中看來,身邊實質存在的個體都太過密實而無法超越,難以理解,畢竟,有頁碼的書比不透明的人容易多了,唸書尚且來不及,哪兒有時間處理人呢。


那是一段奇異的歲月,獨處是理所當然,恐懼又如影隨形,人生之中重大的煩憂都是抽象的思考和縹緲的未來,如此活在浩邈學海裡,只有一言難盡的憂鬱,一切固實的事物都化於空中,雖然日子依舊持續春去秋來,可是因為從來沒有明確的起點和結束,記憶中開始獨處的那一天已經過去許久,未來總是尚未發生,人則是活在一點一點的片刻裡,與過往熟悉的秩序脫節。人像是偏離軌道的小星體,不知不覺就獨自走上了一條偏僻的路徑,兩旁的風景越來越陌生,諸事俱寂。這樣走上一陣子,就再也沒辦法回頭進入原有的秩序,再也不能習慣喧鬧和群體。


最後,一種奇特的孤獨會環繞著你,你從未如此深切感到自我的存在,因為他人都不再重要,你只剩下自己。


那個城裡每年都會傳說類似這樣的事:冬天裡,小城開始下雪後,每一棟建築都開了暖氣。有個研究生許多天沒去上課,老師以為她退選,同學以為她休學。一個月過去沒有人知道她的下落,也沒有人在意。後來,某一棟學生公寓的學生抱怨,他們那層樓的溫度特別低,可是某一戶的窗子沒關嚴。徹查之後發現,這位不去上學的研究生在她房裡早就死了,因為窗子始終開著,氣溫非常低,她躺在床上一個月,結了霜,變成了淺藍色。


有過隻身留學經驗的人大概能約略明白,這個傳說的恐怖之處不在於死亡的狀態,而在於這個傳說之後隱含的既渺小又巨大的孤獨。一個人脫離了所屬的社會關係,在異鄉又生不了根,身邊也容不下任何人,房門一關,整個世界排拒在外。


其實這樣的孤單過幾年也就習慣了,其中自有一種愛彌麗迪更森(Emily
Dickinson)式的靜美,習慣之後,騷動不安的靈魂能夠從這種惟心的孤獨中得到非比尋常的安歇。


然而一旦畢了業,學位拿到了,回到台灣,生命中多年懸掛的難關終於渡過,又立刻面臨另一場動盪。這個生命歷程的轉變本質相當特殊而且唐突,在社會位置而言,是從邊緣位置回到結構內部,從異文化的疏離回到熟悉的自文化,從無所是適進入生產行列,從一無所有變成「知識精英」。換句話說,幾乎是一夕之間從窮學生變成教授,昨天還是個惴惴不安的研究生,今天突然成了高等教育的一份子。離開台灣時,還是個年輕的孩子,七年之間絲毫不覺得自己曾經滄海桑田,直到回到台灣才發現,七年原來是這樣翻天覆地的長度,有這樣一去不回的意義。


我彷彿是鏡花緣裡的人物,意外地遊了龍宮,回到世上,打開寶盒,光陰的無限意涵在那一刻全部顯現,在瞬間如電光一閃,荏苒百年。於是,一個人突然從理所當然單身的研究生轉為莫名其妙單身的中產階級。我還覺得單身生活真是再自然不過了,週邊的眼光卻不這樣看我,我才恍然明白,社會位置換了,期待當然也換了,我才剛剛完成一個階段任務,又得盡力符合社會的下一個要求。


剛開始教書的時候我才忽然體會原來這是一種含表演性質的職業,這個事實引起的莫大焦慮和沮喪更甚於研究所生涯。一個早上的課足以將人氣力耗盡,下午聲音啞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我從一個冷凝的極端盪到另一個熱烈的極端,兩個極端之間的承續關係不大,背反的關係多些。


這種轉變從外在環境上而言不太明顯。人一直留在校園裡,改變的衝擊不至於難以承受。只是,留學的七八年裡,我的人生經驗是不斷往內探求的過程,彷彿藉由知識將自己壓縮成一個密度極大但是體積極小的黑洞;教書卻是反向進行,教學倫理要求人像太陽一樣發光放熱,這個職業需要在短時間之內與大量的人互動,需要不停說話、溝通、解釋、不厭其煩的表演、寬容並且隨時充滿熱誠,同時必須具有將抽象的事物轉化為簡單語詞的能力,種種的職業特性與研究生生涯恰恰相反,從前的生活可以任性地拒人於千里之外,教書卻是從對人的基本熱愛與關切開始,必須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回國教書之後的某一個春天,寒假剛過,校園裡的杜鵑明媚燦爛。早上八點鐘我在辦公室裡收到一封分手的電子郵件,才想起我已經因為疲倦而和他漸行漸遠。我想我應該痛哭一場或者立刻回信說點什麼,或者,我也可以打越洋電話過去自我辯護或大吵一架。可是鐘聲響了,馬上就得上課了,五十個學生正等著我告訴他們未來與希望。我感到胸口梗著一塊東西難以吞嚥,呼吸急促,窗外陽光刺眼,它的溫暖非常嘲諷,它若是更亮一點我的眼淚就要掉了。


我去上了課,盡量做到妙語如珠,並且該講的笑話都講了,我想我看起來還是充滿熱誠以及寬容。幾小時慢慢兒撐過去,我感到心子裡有個密實的東西隱隱發熱,也許是過去的自己正緩慢疼痛,一切都難以挽回,而且該做的事這樣多,明明是黑洞卻要裝成太陽,我沒有多餘的氣力再去關心另一個人。終於下課的時候,頭疼欲裂,我在盥洗室的鏡子裡看見自己的臉,左頰一道粉筆灰像不在場的眼淚。我沒在講台上垮掉,我也沒有回信或打電話,因為我累壞了,而且嗓子也啞了。


那天中午我在春陽曝曬中回家,鳥語花香,我極度疲累簡直要融化在路邊。有那麼一刻,我寧願回到雪地的黃昏裡行路。


常常有人問我為什麼選擇單身,我想,如果情勢使得每段感情都分手了結,一個人自然就單身了,非常簡單。



天水围的日与夜

08年最好的香港电影,没有之一。
没有大牌明星,没有内地合拍,没有爱情动作,甚至没有什么声响。我是在彭浩翔的一篇评论上看到,才去找来看的,然后,刚刚好,就是我所喜欢的类型,我所喜欢的感觉。
家里的网络坏了,没有其他的事情做,也给了我一个机会,可以安安静静的,全心的去感受一个电影,然后在平淡的情节中,被吸引,被感动,然后不想让它结束,就一直的下去。。。
我喜欢这样类型的片子,在它们的片段之中看到我的影子,我的周围的人影子,看到自己的历史在胶卷之上的倒影。其实,这不是为我们生活的传记,可是看的时候,在舒缓的节奏中,我也可以跟随着电影书写自己的往事。之前喜欢的侯孝贤的《童年往事》和现在这部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都给我这样的感觉,它让我在这样的一个炎热抑郁的春天停止自己,去过另外的一种生活,虽然很短,只有1个半小时。
许鞍华的电影。。。我也说不出很多;小成本的制作。。也不指望有什么大场面;生活在天水围的一个妈妈和一个中五会考结束的孩子张家安,的几个月中发生的平淡的温暖的故事;其实也说不上什么故事了,如果给我一个DV,这就是我想要拍出的生活吗?不是天水围,而是另一个地方。
在看的过程中,想到了许多,看完了之后只剩下了一个难以言述的情绪。也许吧,期待下一部这样的电影吧。  题外之话,看到里面一闪而过的关于女工的描述的时候,我想起来了为什么张五常会在他的blog上那么强烈的反对新劳动法。他用的就是香港的例子。如电影里面略略而过的,有这些女工的存在,才有香港的繁荣,也有她们的付出,供养她们的兄弟去读书,这个世界才真的被改变。中国也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吧,也许对于政府来说,首要的是保证他们工作的权利,而不是规定他们的工资,还有就是尽量减少读书的成本吧,让更多的农家孩子可以读书,至少他们的父母,哥哥姐姐,亲戚的努力真的有回报,有希望。对于中国来说,只有在经济发展的路上狂奔,才能让更多的人抱有希望。  题外之话2,片中的一句台词,“他读得了书就去读咯,读不了书就出来做工咯”。想起来真的很熟悉,可惜现在说这个话的人越来越少了。一个是大学的扩招,让大学成为了赚钱的工具而不是本来。大学生的增多,于是读得了读不了都跑进去混几年再出去,高不成低不就。继续扩大研究生的数量无非是用一个错误去掩饰另一个错误吧。另一个也是现在大家都希望不一样了。对我来说,还是人最重要,做个好人,也许不好,总不会差到哪里去。  扯了那么多与电影无关的话题,又想再看一次这个电影了。这样的电影才是我喜欢香港电影的原因,正如《蓝色大门》这样的电影是我喜欢台湾电影的原因一样。电影没有什么完整的故事情节,就像是在某个普通人的生命中截取了一小段时光,然后看似散乱的沙一般的掠影,却足够带来感动。有一些情节,像张家安去参加“团契”(就是基督教的读书活动的时候),被问到“你妈妈叫去你做作业会怎么样”“哦”“你妈妈叫你去多穿件衣服会怎么样回答”“哦”“你妈妈叫你不要打那么久电话会怎么样回答”“哦”.... 还有一个场景,是张家安送他的大舅父下楼,他大舅父问他“会考考的怎么样?”“还不知道啊,不行就出去做工咯”“你要是成绩不好,我和你小舅父就出钱供你到国外去读书。”“哦”....细细想过,还有更多的细节,最后影片以中秋做姐结束,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字还是很贴切的,"the way we are"  通过影像所得到的香港和真实的香港差距有多大呢?那些买菜,打麻将,打机,说话,做人,是那样的真实的,可是都是在想象里,在电影里,被附加了我的回忆。